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853580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第 1 章 自然山水情结王维的送别诗是对性灵的深度体现,其意象世界多体现在对自然美的塑造上。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走进诗人的审美世界比较晚。最初的诗人偏重于对人事的吟唱,如西方的荷马史诗 ,其风格就是纪实性质的歌行体文献。再比如诗经 ,先来欣赏一下关雎 。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无论其雎鸠多么美丽,无论小河多么清澈,还不都是淑女的衬托?那时的中西方更加看重的是人的美。当自然山水真正走进文人墨客的世界时,已经到了魏晋时期。 晋宋人欣赏山水,能够把虚实完美结合起来,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进入玄境,渐渐产生禅意。从此,中国人对山水

2、自然的欣赏渐渐深化,山水自然摆脱了从属于人事的地位。 “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山川映入人的胸襟,虚灵化又情致化,情与景合,境与神会,从而呈现出一个包含新的生命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自然美。自然美是历史的产物。 ”到了盛唐,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经过了相当成熟的认识过程。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王维已经深深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他有着很深的自然山水情结,经过自身性灵的加工,一幅幅山水画呈现在世人面前。送魏郡李太守赴任中“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不论是

3、秦川、落日、桃林,还是独树、黄河,无不体现出王维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在诗人眼中,这些或宏大或优美的景色,竟然全部湮没在送别友人的悲凉、惆怅气氛之中。诗人用独特的审美视角把这些无序排列的自然景色串联起来,寄托幽远。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中“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又体现出王维复返古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审美境界。王维继承了古人对于山水的欣赏,又超越了古人思想的局限,把“写景实为写人”的思维定式做了彻底改变,真正做到了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性灵。送梓州李使君中写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白重泉。”气势磅礴的群山万壑,到

4、处参天的大树,山连着山,掩埋着杜鹃身姿,扩散着杜鹃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的啼鸣。有静有动地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喜爱。此时,作者已经将身体和心灵放归于大自然,仿佛自己就是万壑中的一条,千山中的一座,又仿佛自己就是那欢快的杜鹃鸟中的一只。诗人忘记了自己,任由思想在这广阔的大山之中放浪形骸。作者对于这块山水宝地的喜欢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崇高的骄傲感。我们看不到任何行人的痕迹,感觉像是大自然自己在用其优美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崇高魅力,这是一种诗性言说。在这种言说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优美和雄浑。送张五湮归宣城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欲归江淼

5、淼,未到草凄凄。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一上来就遥写张五湮归宣城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五湖千万里” ,作者一下子就把空间无限拉大,给人以遥不可及的困难和遥远。 “况复五湖西”又在以前基础上增添了遥远和惆怅的意味。数量词和方位词的联合运用,使我们切身感觉到自然的浩大,更感觉到送别诗感情的深沉。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 “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 ,淼淼的江水,凄凄的芳草,帮衬着作者抒发心中的凉意。江水、芳草本没有什么感情,作者却能把它们浑然天成地融入了自己的离愁别绪。这是作者独具慧眼,

6、更是作者纯净空灵的自然情怀的写照。王维送别诗中写大自然的妙处,在于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山水的奇妙展现了出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自然山水之上,使人们不至于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困惑。他仿佛能够站在宇宙的最高处,能把眼前的自然界提纲挈领的告诉读者,而不让人产生娇柔做作的厌恶感。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3第二章 小飘逸风格王维的送别诗较之于李白的大飘逸,更多显示出小飘逸的一面。这是由社会的大环境和个人的性情取向共同决定的。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二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王维是性情中人,喜欢参禅悟道,诗作中也在寻求着自由,其送别

7、诗更多体现出“游”的特点。虽然王维信奉佛教,其山水诗中更多显示出“空灵”的审美境界,但王维送别诗中的禅意(也融合了本土文化中飘逸的因素)正是这种飘逸风格的体现。这种飘逸主要表现在摆脱功名利禄而“游” 。 儒释道三家的审美境界本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像是儒家的“沉郁” ,道家的“飘逸”,佛家的“空灵” ,终究不能给它们划一个机械的界限。因为不一样的氛围诗家侧重点不同,使他们的诗作在这三种审美境界中出现倾向性的偏移。王维的山水诗虽说以“空灵”而闻名,但笔者观察到其送别诗却多体现为“飘逸”的风格。因为这种风格比不上李白,故而笔者将李白的飘逸定义为“大飘逸” ,王维的飘逸则是“小飘逸” ,这种“小飘逸”体

8、现为佛道儒思想的融合。笔者将这种“小飘逸”的风格与杜甫的“沉郁”做对比,更能窥探出王维送别诗的特色。送别中“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是说友人很不得意,将要归隐南山,运用了素描的手法。后面接着又说“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更加彰显出一种万事不关心的心态。 终南别业更是将这种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道出了道家的仙骨洒脱。可见,王维的胸襟、心灵、精神已经超脱了世俗的限制,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独辟蹊径,找出了一条娱情山水的蹊径。正符合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休闲人生。休闲和游有很多相似点。休闲也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休闲所追求的也是人与自然的相融。说到休闲,

9、我们需要提一下意象。意象取决于审美主体和被感知的对象,人体的主观感受起到了主导作用,即美感的主体在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情。不同性情的人对世界的关注焦点不一样,有的人更加关注于对本我的认识,有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4的关注于对自我的认识,有的则关注于超我。于是,我们常以“性情中人”来形容对某人的欣赏,夸赞其豪爽的性格。王维喜欢参禅悟道,能够在当时的社会中找寻自己性情,我们当然也可以“性情中人”概之。送沈子福归江东即是一篇性情之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如果具体在书画上,将是一副十分具体的、清新淡雅的杨柳岸渡头

10、话别的场景。这幅画面没有送别诗的感慨悲凉,没有内心压抑。恰恰那给人欢喜的“春色”帮助诗人、友人还有读者摆脱了送别时的惆怅。 “春色”带给我们枯木逢春的气息,帮助我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功名利禄。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王维在送别时,即使对再普通的意象,也能找出其独特的地方,并巧妙地把它们联系起来。他不像平常人那样为了迎合送别气氛而刻意为之。他的送别诗不是应付,而是抒发的真情实感。而这种感情,从他的表达语气和节奏上不难发现其不愠不火的特点。他被后人称为“诗佛” ,送别诗就是他佛性的体现。友人乘

11、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王维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体现出淡彩的休闲人生。在他的眼里,送别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他自然舍不得和友人分别,但是又不得不和友人分别,最后,王维选择恰似休闲的情绪结束了这一段送别,感情至深且充满禅意。王维的送别之诗,显然没有杜甫诗的沉痛悲凉,即使再重大的事情

12、,再难舍难分的离别,他总能以一颗佛家的超脱心态安然处之。再来欣赏一首奉送六舅归陆浑“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 ”因为“伯舅吏淮泗” ,诗人“卓鲁方喟然”了。但是,诗人接着竟然“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 。体现了诗人高度超脱的心境。这首诗俨然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意味。在诗人眼里,被贬送别似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多少值得哀叹的地方。回归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5大自然,摆脱勾心斗角、功名利禄,不就能收获十分自在的闲云野鹤的生活吗?送友人归山歌二首深度体现了“飘逸

13、”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的两个方面: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二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其一 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群龙兮满朝,君何为兮空谷?文寡和兮思深,道难知兮行独。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神与枣兮如瓜,虎卖杏兮收谷。愧不才兮妨贤,嫌既老兮贪禄。誓解印兮相从,何詹君兮可卜!其二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水惊波兮翠菅靡,白鹭忽兮翻飞。君不可兮褰衣,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树日奄暧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忽山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村。平芜绿兮千里,眇惆怅兮思君。 ”“山寂寂”与“无人”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样, “苍苍”与“多木”也是互为因果的。第一

14、首诗充分体现出王维参禅悟道的本领,充满禅意。多白描有山有水的日常生活,把内心对于自然的向往坦露的一览无余。第二首则侧重了人和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山中人兮欲归”后面接着写大自然,好像那些美景全是为欲归的山中人准备的,山中人将要消融在这片仙境,这片仙境也将因为山中人的消融而增添丰厚的人文气息。对比王维和杜甫,有助于明确我们更清楚飘逸风格的形成。 “飘逸”风格的形成,“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 。盛唐繁荣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免除了战乱和饥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放浪形骸,也没有必要整天去担心社会和个人生计,逐渐形成了较为豪放的社会风气。中唐时的杜甫,经历了繁荣昌盛唐朝与安史之乱后的衰

15、败,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于是就渐渐“沉郁”下来了。有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诗句为证:“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6第三章 大朴大巧、大淡大浓王维的送别诗将诗歌创作中的“朴与巧、淡与浓”的手法运用的灵活自如。袁枚曾这样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送友人南归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此诗运用对比手法,意象有大有小,有浓有淡,对比强烈。 “万里春”本应展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给人积极的、宏大的美感,而作者却言“尽” ,一个“尽”字道出了春末百花凋零的凄惨场景,把无限的春光一下子拉了回来,这是由大及小。而万里春光本应是十分浓重的色彩,一个“尽”字又透露出万紫千红已谢的单调,这是由浓及淡。同样, “三江雁”与“稀” , “连天汉水广”与“孤客郢城归” ,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与“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也给人这种大朴大巧,大淡大浓的情感冲斥。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