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感想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851013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感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感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感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感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感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感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感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感想97 中 李兆斌学习目标: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课前准备:学生抄写、翻译课文,参照译文校对答案,老师简单加以点拨。学习过程:一、导入看图猜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近。所以,学习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板书:景 情)二、

2、诵读感知一读,读准字音簧(hung)竹 清冽(li) 披拂(f) 佁(y) 然 俶(ch)尔 翕(x) 忽 寂寥(lio) 幽邃(su)二读,读得流畅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三读,读出节奏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四读,读懂文句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1)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2)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说说下列字词的含义(1)心乐之( )(2)斗折蛇行(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 凄神寒骨(

3、)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3 、补充省略的内容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五读,概括文意老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三、品读理解围绕着题目的“小石潭”三个字进行品读“小石潭记”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记”表示文体,以前学过,这里不重复,剩下的“小”、“石”、“潭”三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1、以“石”字为例,作品读指导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了“石”的句子。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直接点到了石头。“坐潭上,四

4、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头上面。这是属于间接写到石头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字句,发挥联想能力。而且,“凄神寒骨”不但写到了石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还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失意、忧愁苦闷之情。这是由景领悟出情。“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也写到了石头。翠绿的藤蔓,飘拂在潭边的石头之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这是对文章的一种审美思考。我们的品读就可以这样找句子,这样品味。2、话题品析活动学生按照刚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对课文进行品读。话题一:说说石潭的 “小”话题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

5、绕潭水和潭边的景物谈)四、小结“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读柳之厚山水诸记小石潭记所写的景色是曲折变化、细致入微的,在这景色之中,又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评价说它是“心与物化”。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板书设计:景 情小 石 潭 作 者幽 寂 忧愁苦闷凄 清 凄凉寂寞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上完这节课,让我对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又了一些新的认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质应该是要让学生更顺利地、更好地形成语文素养。八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从衔接的角度讲

6、,更多的则是如何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以最终符合中学学习的要求。具体反映在教学中,则应该是引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实实在在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正确把握教材这是一节课效果的根本保证。我认为,只有在正确把握、处理教材的情况下,才谈得上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这节课,我抓住课文的景和情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成功的保证。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时常看到一些步骤繁多、流程复杂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我佩服设计者的心思细密,另一方面,我也会怀疑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一节课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7、,其教学设计必须是重点突出、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这次的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两个板块:诵读感知、品读理解,每一个板块都层次分明。尤其是后一个板块,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也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像这次的话题品析活动,就生成了一些内容:师:下面我们进行话题品析活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来品读课文,两个 话题分别是:一、说说石潭的 “小 ”;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或潭边的景物来谈。学生小组讨论生 1:我说的是小石潭的“小” 。“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 ,石潭是以整块石头做底,那石头不可能太大。生 2:我也是说小石潭的“小” 的

8、。从第四段“坐潭上”可见石头超出了水面,水面应该是很浅的,估计石潭也大不到哪里去。生 3:我也说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写溪水的,这溪水是石潭的源头,这溪水是很小的,可见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应该也是很小的。师:“明灭可见”也有可能是青树翠蔓的遮挡造成的,当然,你从这里猜测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生 4:我说的是潭的小。第二段开 头说“ 潭中鱼可百许头”,后面又写到这鱼“ 尔远逝,往来翕乎” ,可见鱼 很小,又只有百许头,潭大不到哪里去。生 5: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也说明潭不大。学生经过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较之于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更进了一层,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三、教师要恰当

9、地指导老师的正确指导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保证,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老师应该在学生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在学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学生不明白处讲解。本课教学的成功,与老师对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学生的指导也是有很大关系的。1、朗读指导当讲在关键处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很重视学生课堂的朗读。然而,八年级的朗读,与小学、与七年级的朗读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应该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本课的朗读教学,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透过朗读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请看教学实录:师:我觉得

10、,朗读小石潭记要 读出文章的节奏。 读出节奏,其实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变化。变化从哪里来?要依据课文的特点。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点:首先,本文有一种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寓有变化。像“ 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三个四字词语组合在一起,有一种整 齐之美。朗 读时首先要注意其内部 节奏。“青树翠蔓” 是一个并列短语,停顿为“ 青树/翠蔓” 的形式,但如果三个短语读起来节奏一样的话就不好听了,“ 参差披拂” 这个短语 朗读时中间可以适当拖长,可以 这样读(老 师范读,学生朗读)其次,本文还有一种变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长有短。如“ 近岸” ,短, 读起来简洁有力,琅琅上口,后面的“卷石底以出 ”

11、要稍长,读起来显得舒缓,有抑 扬 之美,朗读时要注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这样的指导,既让学生知道了课文形式的特点,明白了朗读的要点所在,又有老师的示范,所以,这个环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2、指导当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的思考应更加深入,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级过渡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应该迅速地进行判别,并且给予指导。请看教学实录:师:文中哪些句子是写了“石” 的?生:“全石以为底” 。师:还有呢?生:“卷石底以出” 。师:还有呢?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师:还有呢?(生愕然,有的学生露出了惊讶 的笑容。学生 们低头思考。)生:“坐潭上”

12、,因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 谓“ 坐潭上”应该是坐在潭边的石头上。师:他找的这个句子和刚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 刚才同学们找的都是直接写到“ 石”字的句子,他找的这个则是间接地写到“石”的句子。找这样的句子难度更大,需要我们细细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展开联想。几个“还有呢”,让学生出乎意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并使之最终有所发现。接着,点明学生前后回答的不同,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真正的收获,后面的课堂活动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础。四、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要有保证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这

13、节课生成了一些东西,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品读理解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话题,但是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话题一的,而且都没有能够讲到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呢?我想还是课堂活动时间不够造成的。设计时我只给这个环节留下了 12 分钟。事实证明,这还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在另一个班再教小石潭记的时候,我对教学环节作了调整,给学生更充足的品读时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当时部分学生的回答:生 1: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这是说小石潭环 境的幽寂,同 时,从第五段看,同游者有三个人,隶而从者有两人,总共有六人游小石潭,但作者

14、却说“无人” ,我想,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心里面十分忧愁苦 闷、凄凉寂寞的反映。生 2:由柳宗元想传递的感觉可以推想出,他所 见到的潭是“ 小 ”的。如果是“ 大石潭记”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贬官后的寂寥、凄凉的心情了。生 3:我反对你的说法,其实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 觉。生 2:但是我觉得大的景通常是抒发大的感受,像国破家亡的悲凉,以死报国等伟大的情怀啊之类的,例如过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适宜于抒 发小一点的感受,这是一般的情况。所以我觉得小石潭应该是比较小的。虽然回答还显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来的一节课更进了一步。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讨论更有效呢?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方向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