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487156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大名县一中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1).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0个小题,共计40分)1在物理学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科学家们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B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0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2、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元法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也是实验现象B 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C 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 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3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比如静止的自行车B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C物体如果向正北方向运动,其受外力方向必须指向正北D不受

3、力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改变4北京时间8月9日,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决赛,来自中国浙江的选手傅园慧以58秒76的成绩荣获铜牌,打破了亚洲记录,已知标准泳池长为5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0米指的是位移B58秒76指的是时间间隔C傅园慧100米仰泳决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1.7m/sD在研究傅园慧的游泳姿势时,可把她视为质点5如图所示,A、B两球用细线悬挂于天花板上且静止不动,两球质量,两球间是一个轻质弹簧,如果突然剪断悬线,则在剪断悬线瞬间A A球加速度为,B球加速度为gB A球加速度为,B球加速度为0C A球加速度为,B球加速度为0

4、D A球加速度为,B球加速度为g6如图所示,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摩擦力f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 A N不变,T变大,f不变 B N不变,T变小,f变小C N变小,T变大,f不变 D N变大,T变小,f变小7 甲、乙两个物体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中甲的加速度a1=2ms2,乙的加速度a2=-5ms2。下列

5、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一定做加速运动,乙一定做减速运动B 甲的运动方向与乙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C 甲的速度变化一定比乙的速度变化慢D 甲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比乙所受的合外力小8如图所示,人站在自动扶梯上随扶梯一起向上匀速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即重力、弹力、摩擦力B 人所受的弹力与重力大小相等C 人受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D 人所受的合力沿扶梯向上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楔形物A静置在水平地面上,其斜面的倾角为。斜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B,B与斜面之间存在摩擦,用平行于斜面的恒力F沿面向上拉B,使之匀速上滑。在B运动的过程中,楔形物块A始终保持静止。关于相互间作用力的描述正

6、确的是( )A B对A的压力大小为B B对A摩擦力大小为 FC 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D 地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为10如图所示的x-t图像和v-t图像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两图像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物体2、4开始反向运动B 曲线1和曲线3都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C 两图像中,t1时刻速度v1v2,t3时刻加速度a3a4D v-t图像中0至t3时间内物体3和物体4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4个小题,共计16分)11下列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 静摩擦力的大小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

7、间B 劲度系数越大的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C 动摩擦因数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成反比,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D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12如图所示,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移时间(xt) 图线由图可知() A 在t1时刻,两车相遇B 在t2时刻,a、b两车运动方向相同C 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D 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大13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四个恒定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同时撤去大小分别为15N和20N的两个力,此后关于该物体的运动正确的是()A 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5m/s2B 可能做加速度大

8、小为3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C 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15m/s2D 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18m/s214对两个大小不等的共点力进行合成,则( )A 合力一定大于每个分力B 合力可能同时垂直于两个分力C 合力的方向可能与一个分力的方向相反D 两个分力的夹角在0到180之间变化时,角越小,合力越大三、实验题15(每空2分,共计6分)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弹簧弹力的时候,测得弹力的大小F和弹簧长度L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1)通过图像得到弹簧的劲度系数_N/m。(2分)(2)为了用弹簧测定两木块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两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种

9、方案。为了用某一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A和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你认为方案_更合理。(2分)甲方案中,若A和B的重力分别为10.0 N和20.0 N。当A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4.0 N,b的示数为10.0 N,则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2分)16(6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 F 及质量 M 的关系实验如图为实验装置简图,A 为小车,后端连有纸带,B 为打点计时器,C 为装有沙的沙桶(总质量为 m),D 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1)在这个实验中,为了探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保持第三个物理量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叫做_法(2分)(2)某同学在探究 a 与 F

10、 的关系时,把沙和沙桶的总重力当作小车的合外力 F,作出 aF图线如图所示,试分析该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图线右上部弯曲的原因是_(横线上填写正确选项的字母的代号) (2分)A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小B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 C沙和沙桶的总质量 m 过小 D沙和沙桶的总质量 m 过大(3)如图是某次实验得出的纸带,所用电源的频率为 50 Hz,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从A 点开始,依次选取 A、B、C、D、E 5 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都有四个计时点未画 出,图中给出了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分)四、简答题(书写必要的

11、文字说明,共计32分)17(9分)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在平行于固定斜面的推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斜面做匀速直线运动,A、B间轻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斜面的倾角为30,重力加速度为g,则匀速运动时弹簧的压缩量为多少?18(11分)在一次低空跳伞训练中,当直升飞机悬停在离地面H=300 m高处时,伞兵离开飞机竖直向下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10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伞兵以15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若伞兵落地速度刚好为零。(g取10ms2)求:(1)伞兵展伞时,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2)伞兵在空中的时间为多少?19(12分)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

12、为3kg的物体,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10s后拉力大小减为,该物体的运动速度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求:(1)物体的总位移(2)物体受到的拉力F的大小(3)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g取10ms2 )高一物理参考答案1A【解析】【详解】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理想模型法,选项A错误;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0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选项B正确;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选项C正确;在推导匀变速直

13、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元法,选项D正确;此题选择错误的选项,故选A.2C【解析】【详解】伽利略设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因为当时无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所以伽利略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如果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由于当时用滴水法计算,无法记录自由落体的较短时间,伽利略设计了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来“冲淡”重力得作用效果,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所用时间长的多,所以容易测量。伽利略做了上百次实验,并通过抽象思维在实验结果上做了合理外推。所以伽利略用来

14、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所以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B【解析】A、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以判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受力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错误;B、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改变,物体必然受到力的作用,故B正确;C、物体如果向正北方向运动,如果是匀速则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如果加速,合力向正北方向;如果减速,合力向正南方向,故C错误;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若合外力为0,则物体也可以保持运动的状态不变,故D错误。点睛:此题是一道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性的试题,解答时把握好: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科学理论,而不是直接通过实验得出的;再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B【解析】A、游泳的100m指的是路程100m游泳的位移是0故A错误。B、58秒76指的是游完100m的时间,是时间间隔故B正确。C、傅园慧100米仰泳决赛中的位移是0,平均速度大小为0故C错误。D、研究游泳的姿势的时候不能把她看成质点,否则就没有姿势了故D错误。故选B【点睛】位移是指位置的移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有大小有方向;路程是表示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时刻是时间轴上的点;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