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屋老师英语学习快速成功方法浓缩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846452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漏屋老师英语学习快速成功方法浓缩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漏屋老师英语学习快速成功方法浓缩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漏屋老师英语学习快速成功方法浓缩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漏屋老师英语学习快速成功方法浓缩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漏屋老师英语学习快速成功方法浓缩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漏屋老师英语学习快速成功方法浓缩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漏屋老师英语学习快速成功方法浓缩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漏屋老师英语学习快速成功方法浓缩版学习外语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方法,二是愿望,三是自律。 理论的根据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 pothesis)2)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3)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4)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5)自然顺序假设(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1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儿童是“获得”外语,获得过

2、程是: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实现语言思维。成人是“学得”外语,过程是:记忆记忆记忆区知识。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根据“悉得学得差异”这一假设,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 ,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语言。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 ,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

3、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克拉申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检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克拉申强调“习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但也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2 监检假设监检假设与“习得学得差异”假设密切相关,它体现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一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一般说来,语言习得能“

4、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并直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然而,它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赖于以下三个条件:1)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语言使用者必须已经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的知识。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注重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语法规则如果不是

5、习得来的,一时也用不上。因此,在口头交流中,如果一方过多地使用语法监检,不时地纠正自己讲话中的语法错误,就会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使对方失去交谈的兴趣,因而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克拉申区别出三种不同的监检使用类型:第一种是使用得比较成功的。这种人在口头使用语言时常有失言,但经人指出后能够自己改正;在写作时,由于较注重语言的形式,很少会出现错误。第二种是使用过度的人。这种人对语言的规则懂得很多,却不敢作口头表达,但书面语一般都较准确。第三种是使用不足的人。这种人能作口头表达,但错误很多,不能自己改正。3 输入假设输入

6、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这一假设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的认识。以前的外语教学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大力提倡先学句子结构(即句型) ,然后再将这些学得的句型用于交际中加以练习。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流畅地说外语的能力。克拉申则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 ,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 ”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7、i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教会。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2)既有趣又有关(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3)非语法程序安排( n

8、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 ,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足取。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一个新的语言结构,单靠几道练习、几篇短文远远不够,它需要连续多个小时的有内容有乐趣的广泛阅读和许多的会话才能解决问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

9、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4 情感过滤假设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 (intake) 。情感过滤的过程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克拉申在总结过去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经验时指出,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中,习得者并不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有几个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

10、们的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性格。所有的文献几乎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这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它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外界的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5 自然顺序假设这一假设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其次序是可以预测的。近年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无论儿童或成人,无论学母语或学第二语言,都按一定的自然顺序来习得语言结

11、构;也就是说,有些语言结构先习得,另一些语言结构后习得。例如,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s 等。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可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 ”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 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 必须在输出时尝试做一

12、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语言获得的行动外语获得可分为四个阶段: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2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3 增长期(Getting Serious)4 高级期(Scaling Everest)早期(Early Stage)关键是建立声音和图像的直接联

13、系。如果单纯从零基础开始,早期(Early Stage)应该是一到两个月。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 。最典型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 (不是看图识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看图片的同时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全身肢体反应”(TPR)。在这一时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何妨?) 。4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5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这一过程结束时,应该

14、达到 1000 个左右的词汇+短语量。下面说明“看图识音”和“TPR”的具体操作技术。方法一:看图识音看图识音,就是眼睛看着图片,耳朵听着声音,找出和声音对应的图片。练习时,一定要尽力把声音和图片直接联系,不要加杂中文翻译于其中。要用标准音。最终的效果要达到:一听到声音,脑海中就闪现对应的形象,而不是中文翻译。方法二: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 P R ) ,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 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 James Asher 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外语的

15、目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TPR 是典型的符合二语习得基本理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符合 SLA 的关于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1主张学习者通过“ 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2降低学生紧张情绪。3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5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最理想的状况是大家一起做游戏,听一个人

16、发“指令” ,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错的“出局”或“受罚” 。TPR,它在入门阶段非常有效,在课堂实践中,它其实是可以延续到第二阶段的。TPR 中的主要方法,还可以细分: 1, TPR-B(TPR with Body) ,主要是指听到英文指令后,身体做出反应。2, TPR-O (TPR with Objects),大家在桌子上放一些生活中的实物(Objects) ,可以是随意找到的东西,比如 apple 和 banana。然后教师让大家听与这些物品相关联的动作和行为等的简单描述。 This is an apple. Where is apple? 用动作指出。做动作表示 Smell it, bite it, give it to me, roll it, peel it 等相关句子。TPR-O 的关键是将表示动作的动词和实物名词相关联用动作表述。3,TPR-P (TPR with Pictures),教师用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