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4 文化包容与传承创新(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839987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4 文化包容与传承创新(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4 文化包容与传承创新(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4 文化包容与传承创新(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4 文化包容与传承创新(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4 文化包容与传承创新(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4 文化包容与传承创新(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4 文化包容与传承创新(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4 文化包容与传承创新热点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儒、道、释三家文化为主体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既保留了基本面貌,又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这也正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断流过的原因。中国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她的开放、包容、先进。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以其多样性、融合性造就了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的巅峰,成就了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等一批哲学家,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可见,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佛教自东

2、汉传入中国,中国的本土宗教儒教和道教并没有排斥佛教,而是在融合中共同发展,进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近现代中国也也广泛吸收借鉴了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包容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动交流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态.华夏文明可谓包容文化之源,包容文化具有传承性、开放性、融合性、创新性和自主性特征,对中国思想演进、民族融合、宗教发展、经济开放、传统文艺繁荣,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智慧均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关键。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我们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经辉煌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

3、已经不适应时代,我们要传称也要有所扬弃,并且及时发展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根本,民族创新能力的水平是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考风向:(1) 涉及知识点:必修三,百家争鸣,唐代三

4、教合流,近代西学东渐,中国的改革开放。(2) 高考可能考查的角度:儒家思想佛教的传入近代中西方思想的融合。热点专项练习1.(2019湖南衡阳一模)歌曲生僻字:“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唱的是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这表明中国文化()A.博大精深领先世界 B.源远流长持续稳定C.一脉相承亘古不变 D.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答案】B【解析】由材料“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说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持续稳定,故选B项;材料仅体

5、现中国保留了象形文字,这并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中国保留了象形文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亘古不变,且中国文化不断地融合与发展,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中国保留了象形文字,没有涉及中国近代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兼收并蓄,排除D项。2.(2019河北保定摸底)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C.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D.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可知充分尊重了地方的经济、文化传统,故选D项;根据材料“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可知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叙述了汉初分封的实施状况,未涉及实施原因,排除B项;该政策的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但材料更多体现的是因地制宜的一面,排除C项。3.(2019安徽合肥一模)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

7、的帐篷。这一现象()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题干中反映在7世纪的中国,无论宫廷还是城市居民,追求外来奢侈商品,说明唐朝政府奉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频繁,故选A项;传统的华夷观念一直存在于古代中国人思想中,直到近代魏源等人新思潮诞生后才被逐渐打破,排除B项;唐朝社会风气较为优良,排除C项;民族之间的隔阂在古代长期存在,且唐朝仍存在,而题干反映的是中外关系,排除D项。4(五省高三2019届优创名校联考)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

8、映出当时()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佛教的传播方式和其对君臣、父子关系的态度,说明当时佛教与儒家宣扬的思想是相抵触的,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佛教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佛教的传播,并未说明当时社会对儒家伦理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是佛教与儒学的格格不入,不是二者的融合,排除D项。5.(2019安徽合肥一模)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

9、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答案】A【解析】题干中“人性的丰富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王夫之先生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王夫之儒家思想,不是政治变革,排除B项;人性善恶一直是争议不断莫衷一是,且材料无法反映王夫之善恶思想,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排除D项。6.(2019四川遂宁一诊)清

10、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A.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B.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C.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D.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答案】D【解析】明清进步思想虽然有反传统、反专制的主张,但仍是传统儒学范畴,故清政府允许其入祀孔庙是继承中华文明正统史观的体现,故选D项;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故清政府肯定晚明思潮进步性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清朝时期文化专制色彩浓厚,与开明开放文化政策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允许晚明进步思想家从祀孔庙,不能体现其放弃了“尊满抑汉”国策,排除C项。7.(2

11、019山东菏泽一模)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故选C项;题干体现生成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各文明的交融、发展,而不是形成高级文明,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文

12、明的交融、发展,没有体现文化特色,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草原文化,排除D项。8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涉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小农经济衰退无需使用农事节律【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所述为作用减弱,并非“无需

13、使用农事节律”。排除A、B、D项。9(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9届二模,27)晚明学者中,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在经世致用思想中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A传承性 B实用性 C内生性 D民主性【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明清之际的思想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产物,表明

14、中国文化具有内生性,故选C项。10(郴州市2019届一模,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答案】C【解析】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中日甲午战争,故A错,B项中的内容材料并未论述,材料“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改变对外国蔑视的称呼,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D项不符合史实。11(乐山市2019届一模,28)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多地出现诸如洋教信徒“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

15、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的案例。这主要反映出()A国人普遍反感外来宗教B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C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冲突D传统文化阻碍近代化【答案】C【解析】材料并不能反映“普遍反感”故A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政府纵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反映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排斥,故选C项。D项表述错误。12(郴州市2019届一模,14)梁启超在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指出“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能全面准确体现梁启超办学理念的是()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B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C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答案】C【解析】材料梁启超批评“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故选C项;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A、B项不够全面,排除A、B项;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而非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排除D项。13.(2019四川广元一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