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5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839012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5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5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5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5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5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5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5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5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热点导读: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已经波及的世界很多地区,追根溯源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良性生态循环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崇尚和“顺应自然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有的学派侧重天人相合,即强调联系、统一;有的学派突出天人相分,即着眼区

2、别和对立。以“主合派”举例: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的仁爱,是天的价值体现。另一是“主分派”: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人本来就有区别,人应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明末清初王夫之则把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关系对立统一起来,系统提出了“以人造天”“尽人道而合天德”的命题,追求天人和谐统一的价值境界。工业革命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使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

3、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不健全。 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党全国人民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出重要部署,为我们加快健全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

4、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高考风向:(1)涉及教材知识点:必修二,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工业革命,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思想中的生态保护理念。(2)高考可能考查的角度: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热点专项练习1.(2019广东深圳一模)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

5、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利用自然农事,故选C项;“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不属于天人感应的内容,排除A项;“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气候的关系,不是南北的关系,排除B项;民间谚语不是统治政策,排除D项。2.王祯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渰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虽有水旱,皆可救御。”材料反映了(

6、)A.开发围田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B.开发围田是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C.开发围田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D.开发围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答案】B【解析】开发围田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自然灾害频发(如水灾),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开发围田,增加农田面积,主要是因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紧张,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其有力之家”可得民间自行开发,而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3.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

7、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答案】C【解析】1853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是真实的,并没有夸张和虚构,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文明的弊端,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要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弊端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的描述只是环境污染,而不是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故D项错误。4.(2019福建厦门一模)明代

8、,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表明世俗文化所蕴含的“忠孝”等伦理观念对民众起到教化作用,故选D项;“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这些是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不能说明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排除A项;“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表明士大夫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

9、,排除B项;文学作品无法真实再现历史,排除C项。5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下列选项中违背该思想的有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C“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D“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答案】B【解析】ACD属于农业生产的理智状态,排除;“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意思是围湖造田的事情,这种做法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属于非理智状态,故选B

10、。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天人合一与民休息兼爱尚贤道法自然ABCD【答案】B【解析】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故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敛薄赋作为主要手段,并且奖励生产,减轻刑法,提倡节俭等,来减轻对百姓的压迫,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排除;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故答案选B。7.(2019山

11、东潍坊一模)19871988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奋力奔小康”。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出现了“迎头赶上”的新趋势,其数量日渐增多。这()A.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C.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答案】C【解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改革开放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工业化,排除A项;乡镇企业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解决了”说法太绝对,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8.(201

1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模)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A.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B.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C.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D.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19851994年城市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可知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故选B项;19781984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13、,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城乡收入不断加大,排除D项。9在19世纪初的法国,忍受污染还被宣传为一种“爱国行为”,而到了l9世纪六七十年代,“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开始不再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的享受,而被视为公民的权利”。这表明A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觉醒B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加快C政局变化推动环境保护D法国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l9世纪六七十年代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被视为公民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态度变化,生命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加快,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局变化推

14、动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法国生态环境全面恶化,故D项错误。故选A。10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式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答案】C【解析】1853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是真实的,并没有夸张和虚构,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文明

15、的弊端,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要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弊端需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只是环境污染,而不是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故D项错误。11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C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D对人类贪欲的遏制【答案】C【解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但工业化生产带来了煤等能源的消耗和废水、浓烟等环境污染,故材料作者的主张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担忧,故C项正确。12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下图现象直接源于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蒸汽机车的发明C发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D化学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及特征,旨在考查解读图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