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 艺术生复习讲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考点解读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8376486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政治 艺术生复习讲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考点解读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政治 艺术生复习讲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考点解读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政治 艺术生复习讲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考点解读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政治 艺术生复习讲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考点解读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高考政治 艺术生复习讲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考点解读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政治 艺术生复习讲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考点解读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政治 艺术生复习讲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考点解读 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考点解读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一:分配制度知识点1:生产决定分配(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知识点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按劳分配含义: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注意:按劳分配劳动收入(2)原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

2、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地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知识点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范围:从事个体经济的个体户)(2)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A、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企业的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B、按资本要素分配:a私营企业主收入,b利息,股息,债券,股票收入等。C、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取得的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的收入E、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F、按信息要素分配:信息工作者提供信息意义:A、有利于调动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资经济活动和积极性

3、;B、有利于各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C、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3)其他分配: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分配;社保方面的收入(4)小结:区分:按劳分配范围:公有制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范围:任何经济形式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范围:个体经济工资的分配性质:A、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的工人工资: 按劳分配B、公务员工资:按劳分配C、私营、外资企业的工人工资:按劳动要素分配考点二:效率与公平知识点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公平原则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公平不在于差距的大

4、小,而在于差距是否合理。所谓“合理”就是差别既不能影响社会稳定,又能给人以激励,促进效率。(2)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3)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4)收入分配方式对公平的影响: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知识点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2)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

5、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3)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加强对垄断行业改革,切实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产(为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奠定物质基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提供制度保证)调整分配

6、政策,协调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增强广东居民幸福感。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财政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4)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上题 +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加强道德建设,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投入捐助慈善事业,增加第三次分配。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5)常见的曲线(系数)拉弗曲

7、线一般而言,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洛仑滋曲线,是反映人口百分比与收入百分比关系的曲线,洛仑兹曲线越靠近绝对平等线,反映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越高;洛仑兹曲线越靠近绝以不平等线,其代表的收入分析越不平等。基尼系数,直观地表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在0.30.4之间表示基本合理;0.5以上则反映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一般以0.4为警戒线。(经济学家常用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测量收入分析的不平等程度。

8、)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交替关系。如果要使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就会增加,物价就会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如果要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下降,必须承受较高的失业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反方向变动。菲利普斯曲线也反映了需求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涉及到自主创新)微笑曲线指的是,在企业内部,研发和营销资源的投入要远远重于在人事、生产和财务上的投入,营销和研发在企业价值链上所产生的附价值是高的。按照“微笑曲线”的指导,寻求更多的附加价值。建立规模和技术上的优势,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创立品牌)(6)新提法:A、“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9、比重。”B、“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股票、基金、债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拥有财产性收入,公民的理财意识进一步觉醒,国民的财富格局被改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社会结构趋于“橄榄形”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C、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社会结构趋于“橄榄形”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第八课财政与税收考点一:财政收入

10、与支出知识点1:财政收入的构成(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财政的特点: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2) 国家预算:国家年度收支计划 国家决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知识点2:财政与税收的关系(1)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的收入。(2)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知识点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分配政策)(2)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3)国家怎样弥补财政收入

11、的不足(“增收”、 “节支”)加快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加强税收监管,减少税收流失;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征新税种;发行国债实行机构改革,在国家机关等部门开展节约等活动,减少财政支出。知识点4:财政支出:(1)财政支出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2)财政支出的主体是国家机构知识点5:财政支出的构成(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1)构成:经济建设支出(居于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2)财政有关热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

12、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民生财政(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保障性住房等公共财政:加大加速对公益事业、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加大加速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支出。知识点6:财政收支平衡(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2)财政收支平衡: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注意:这里的平衡是相对平衡,不是绝对平衡;收入等于支出是最理想的状态)(3)财政赤字,支出大于收入。(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

13、范围之内。)考点二: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知识点1: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是指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投资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基础工业以及支持某些行业(高科技研究开发)、某些地区的建设等。知识点2: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宏观调控”是指财政经济稳定作用,避免经济大起大落)(1)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是逆风向调节扩张性财政政策A、适用前提: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供大于求)时B、具体措施: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A、适用前提: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

14、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使用。B、具体措施: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2)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知识点3:人民生活有保障:(是指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作用。)财政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租赁房)、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1)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支政策、税收、国债、税收等)货币政策: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货币政策的内容:A、信贷政策(存贷款利息率、再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金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B、利率政策(法定准备金率)C、外汇政策。D、其他金融政策和金融管理法规。(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外汇)(2)不同:制定政策的机关:财政部制定,经过人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