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校区)2014_2015学年高中政治11.1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2).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37427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东校区)2014_2015学年高中政治11.1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内蒙古(东校区)2014_2015学年高中政治11.1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内蒙古(东校区)2014_2015学年高中政治11.1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蒙古(东校区)2014_2015学年高中政治11.1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东校区)2014_2015学年高中政治11.1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课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A组(必做题)知识梳理易混易错(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_。有什么样的 ,就有什么样的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 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 社会存在,有时又会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自主探究一】课本88页探究内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

2、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当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作用;当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自主探究二】课本89页探究内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发展的过程 。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阶级社会: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

3、会主义社会: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_,使 _。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自主探究三】课本91页探究内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不可分,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同步变化。(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组(选做题)1.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 B C D2.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3.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

5、推翻你们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 B. C. D.4.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A. B C. D. 5.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右图所示的这一变化

6、有利于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A. B. C. D.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A. B. C. D.7.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决定;30年后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这两次做法( )A都是国家领导人的意志的体现 B都是由我国

7、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C都是由农民的意愿决定的 D都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8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9.当前,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正在迈向汽车社会。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酒驾等。从唯物史观看,“汽车道德”的出现体现了( )A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C社

8、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0.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而强有力的体制支撑。这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改革是生产力的自我完善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11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涵的“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在北京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北京人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有了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了更博大包容的胸怀,更有利于这座城市的创新科学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运用社会存在与

9、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哲理。12“改革”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到了86次,其中两次提到“全面改革”,五次提到“深化改革”。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拙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1.115 AADBD 610ABCCD11.【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知识范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其次,本题为体现类问题,因此要注意提取

10、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时,注意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统一,切忌材料、原理“两张皮”。【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在北京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将会使北京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更博大包容的胸怀,更有利于这座城市的创新和科学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12.【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

11、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完善。【答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2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11.215CDACD 610CDAC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