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a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8362650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a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a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a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a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a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a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a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答案A解析据周礼考工记可判断材料与周代礼制有关。根据材料信息“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和秩序,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A项正确。皇权至上是秦朝开始确立的,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2(2018湖南衡阳一模)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

2、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材料“小儿子”“夺取”“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说明宗法制遭破坏,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从反面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2018河南郑州二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

3、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答案B解析西周时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可知,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统一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礼仪和官方语言方面的推广,没有涉及文字层面的统一,故C项错误;雅言的推广仅限于各封国贵族层面,没有涵盖民众层面,各国方言仍旧存在并通行民间,并没有消除地方的语言隔阂,故D项错误。4(2018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作者、出处共40郡(包含黔

4、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根据以上史料能够确定的是()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答案D解析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故A项错误;从表中可知,秦朝是否设立洞庭郡存在争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C项错误;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是肯定的,

5、故D项正确。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自秦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主官的任命,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6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

6、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据此可知()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C政府机构分工明确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汉前期,丞相下设的“十三曹”权力很大,这说明当时皇权受到了相权的压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朝、外朝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策论,尔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有诗歌取士的特征C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D有民主议政的特点答案A解析

7、据材料信息“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特别关心国运”可知,科举制度结合时政进行考试,故A项正确;“诗歌取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制约君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民主议政”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8(2018辽宁四校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答案A解析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

8、判较大的权力,表明宋代重视监察体系建设,故A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项错误。9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答案B解析根据“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

9、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可知,这符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从侧面说明应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使地方适度分权,故D项错误,B项正确。“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材料不能体现,C项错误。外重内轻容易引发割据分裂局面,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A项错误。10(2018衡水一中模拟)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答案A解析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实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

10、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群相制”,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11明成祖时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场所;明仁宗任用东宫旧官杨荣、杨士奇等以殿阁大学士兼部院寺要职;明宣宗将中枢决策权交给杨士奇等阁臣并兼六部尚书,内阁取得了票拟权,

11、阁臣的署衔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一变化反映了()A内阁拥有独立的决策权B明朝内阁的地位在不断提升C容易形成阁臣专权局面D君主专制有完善的辅政制度答案B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明成祖时内阁既没有官署的配备,对六部也没有直接的指挥权力,到仁宗、宣宗之时,殿阁大学士具有一身二任,六部通过内阁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形成皇帝内阁六部的政治体制,到嘉靖时首辅与过去宰相没有多少差别,可见内阁地位逐步提升,B项正确。C项是宰相制度下的现象,中书省或者说宰相,对军国大事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局面,而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从未被阁

12、臣操纵,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内阁地位的提升,不是内阁的辅政职能,故D项错误。12中国古代刑法中,“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材料说明古代中国()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 B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可得出,古代刑法对侵害皇权统治地位的犯罪处以重罚,这显示出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故选B项。A项材料未反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二、非选择题13(20

13、18山东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美国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

14、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相比,西欧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答案(1)因素: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有科学的选官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小农经济和私营工商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提升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2)不同:中国是一元的中央集权制,而西方是多元政治体制;中国古代主要

15、依靠儒家道德伦理调节社会关系,西方靠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维系社会各种力量。影响:削弱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得出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根据材料一“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得出有科学的选官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材料一“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得出经济上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和思想方面儒家思想为主流;根据材料一“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得出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素质。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主要是靠制度维持,根据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知,西方确立的是多元的政治体制,主要是靠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