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6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案湘教版

上传人:男**** 文档编号:12836235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6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案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6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案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6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案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6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案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6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案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6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案湘教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6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的含义(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分类(3)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分布广泛,类型多样。2“地球之肾”(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2)湿地的生态效益3湿地资源问题(1)湿地资源问题(2)洞庭湖萎缩4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3)措施地区具体措施洞庭湖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

2、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三江平原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微点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微点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微点3湿地保护的两大原则(1)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2)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湿地及其保护(2018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

3、。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

4、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举例如下:(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3)

5、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3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为因素类型结果土壤侵蚀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

6、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4.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5湿地的保护(1)保护湿地的措施退田还湖、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乱捕滥伐。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等。(2)洞庭湖“变”大的措施与其带来的效益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

7、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有冻土分布。20世纪中后期,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巴音布鲁克湿地主要补给水源是()A湖泊水和地下水B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C地下水和山地降水D积雪融水和湖泊水2冻土对巴音布鲁克湿地形成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水分蒸发B减少下渗水量C阻挡水量外泄 D导致湿地萎缩3下列关于保护巴音布鲁克湿地内野生天鹅的措施,合理的是()A跨区域调水,稳定湿地面积B加大人工孵化力度,扩大人工天鹅种群数量C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畜群进入D调整农业结构,适当扩大种植业面积解析:第1题,巴音布鲁克湿地四周多山脉,

8、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第2题,冻土可减少下渗水量,是巴音布鲁克湿地的成因之一。第3题,据材料可知,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因此最合理的措施是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畜群进入。答案:1.B2.B3.C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回答46题。4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5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6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

9、转化为()A林地 B湿地C草地 D寒漠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第5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

10、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第6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答案:4.A5.D6.C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018高考江苏卷改编)“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

11、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12题。类型面积比重(%)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杨树林25.018.718.515.613.7杂阔林44.748.452.653.655.8经济林20.621.521.922.723.4其他9.711.47.08.17.1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造林存活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林地生产力A BC D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 森林覆盖

12、率降低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木材供需缺口加大A BC D【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B2.C1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地区主要作用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海地区阻挡海风,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线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2.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危害及保护措施(2020银川一中模拟)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众多。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区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在同等降水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状况(图中数字为相对值)。据此回答13题。1图中生态效益最强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橡胶林与茶树C单一橡胶林

13、 D草地2在相同的条件下,地表水下渗最少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 B橡胶林与茶树C单一橡胶林 D草地3在西双版纳,有利于其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减轻水土流失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 B橡胶林与茶树C单一橡胶林 D草地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植被类型中,热带雨林水土流失最弱;热带雨林植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故生态效益最强。第2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单一橡胶林水土流失最严重,地表径流量最大,说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差,地表水下渗最少。第3题,西双版纳地形以山地为主,经济发展依赖经济林业,橡胶林与茶树都属于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从图上可以看出橡胶林与茶树比单一橡胶林水土保持效果好,同时种植

14、经济作物也有利于经济发展。答案:1.A2.C3.B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类角度一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角度二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问题分析角度答题模板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湿地萎缩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生物演化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2.常见生态环境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