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未来515年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院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我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有效对策与措施,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能力,引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形势与任务(一)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从当前立足国内资源为主,向国际、国内资源并重的全球发展战略转变。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提供
2、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必将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要求农业科学技术整体实力有新的突破,力争通过15年的努力,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核心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农业科学技术提出了全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要求。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赋予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的发展机遇,关键是要加强学科建设、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现代院所制度与创新文化建设。上述前所未有的良好机
3、遇,标志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二)任务与需求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在淡水、耕地、能源等要素的刚性制约下,唯一的出路是提高单产,不断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发展适应不同生产、生态条件及种/养模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为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科学技术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是亟待破解的难题。要求围绕农产品生产、保鲜、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特色种/养业技术,创新多梯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综合生产、加工技术,不断延伸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价值链,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资源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围绕土、肥、水、气、光
4、、温、生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降本增效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建立适合中国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生物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求针对动植物重大病虫草鼠害、人畜共患传染病、危险性外来病(动物)、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安全,在监测预警、检测诊断、快速扑灭和可持续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构建国家生物安全“防火墙”。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资源的预警和监测,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预警技术体系。能源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求在能源植物资源挖掘、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等方面,筛选、
5、创新能源专用新品种,发展生物柴油、生物乙醇、沼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关键技术,构建农业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的使命。要求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进行部署和安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三)发展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农业科技攻关、攀登科学高峰、服务宏观决策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支撑国家农产品供给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结束短缺时代、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在科学技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条件、管理制
6、度、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围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标,通过凝炼学科发展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人才队伍、改善科研条件、加大科研立项和重大成果培育力度等措施,在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三农”、创新能力建设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按照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关于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要求,对院属38个单位施行了分类改革,转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研究所18个、转为科技型企业的研究所12个、转为事业单位的4个、进入大学的4个;在优化学科与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了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机构和队伍,完成了
7、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的重组和筹建,推进了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人事代理制等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机制;全面试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的分配制度改革,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2、初步完成新的学科体系建设确定了作物科学、动物科学、农业微生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信息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等9大学科领域和“41个
8、一级学科、173个二级学科、84个重点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框架,组织实施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方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初步形成面向现代农业、面向科学技术发展,结构合理、门类齐全、重点突出、以任务带学科的新型学科体系。3、创新人才引进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实施“杰出人才工程”,面向海内外招聘到一级岗位学科带头人61人,二级岗位学科带头人156人,三级岗位学科带头人222人,“十五”期间60%以上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由学科带头人主持。目前,我院共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11人,在职国家级专家10人,省、部级专家135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6人,
9、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到63%,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48%,实现了新老更替。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连续4年以农学第一名荣列“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在校生从“九五”末的500余名增长到目前的近2000名;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拥有350多位博士生导师和1000多位硕士生导师;拥有40个博士授权点和52个硕士授权点,增设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硕士2个专业学位并取得自主招生资格。4、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开创新局面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优势和特色更加突出。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中期库)一座,新收集、保存水稻等22种作物资源3256份,长期库保
10、存数量增加2038份,使国家种质资源库安全保存资源达38.4万份,居世界第一位;收集畜禽品种资源260个(种),整编完成全国畜禽品种志;向国内283个单位374人次共发放种质13366份,涉及80余种作物;拥有全国最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及网络系统,新增藏书15万余册、3万余种;订阅国内外科技期刊每年新增400多种,总数达4000余种;新增外文电子期刊2000种,总数达5000种;引进各类实用型网络数据库40余种,总数达100余种;新建农业科技数据库98个、科技网站45个;每年编辑出版农业科技期刊80余种。经过“十五”期间的工作和建设,我院在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科技文献情报
11、信息等方面的国家级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炼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在核心种质构建及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重大动物疫病分子结构与功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生物入侵、生物防治农业微生物、农作物品质形成机理、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0项,承担项目课题21个,参加其他项目课题61个。获得14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和34项专利,出版专著14部,发表SCI论文698篇,培养博士生133名、硕士263名。在NATURE、SCIENCE、P
12、LANT CELL、TAG、PNAS等知名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作物发育与器官建成、遗传与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的高水平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改变了以往我院基础研究薄弱的情形,形成了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比例趋于合理、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新局面,提高了我院基础研究的竞争力,初步奠定了在农业基础研究领域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三足鼎立”的格局。现代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主体地位逐渐凸现,科研力量得到进一步优化。立足自主创新,以解决事关国家农业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方向性的现代农业高技术和常规手段难以突破的
13、重大技术难题为选题,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下,主持863计划课题172个、参加课题167个,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转基因三系杂交棉、双低油菜、鲑鱼降钙素高效表达技术体系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成果,获得专利345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10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70篇,出版著作128部,培养博士394名、硕士846名,全面提升了我院在国家现代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实现了全院科研力量从科技攻关研究为主向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研究并重的战略性转变。应用技术攻关研究成果显著,保持了传统领域优势,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发展中平稳实现了代
14、际转移,目前科技攻关队伍的主体为改革开放后培养的3050岁的中青年科研人员;研究重点从农业资源与种质创新、农作物育种、农业区域综合治理、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奶业、农产品质量与标准、节水农业技术、环境控制与修复、生物质能源等国家重大需求与新兴技术领域,研究方向与内容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五年来我院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育成各类农作物、动物新品种187个,涌现出超级稻、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西门塔尔牛、大通牦牛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成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5、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支撑“三农”发展一批
15、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培育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占全国种植面积比例,从“九五”末的5%上升到“十五”末的70%,达3000多万亩,彻底取代了以往国外抗虫棉品种的地位;双低油菜新品种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统一,推广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比例从“九五”末的30%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占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的80%,年播种面积达3500万亩以上;育成超级稻新品种8个,百亩示范片亩产均超过800公斤,累计推广面积达1800万亩,占全国超级稻种植面积的11%;果树、蔬菜、西甜瓜等园艺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甘蓝新品种种植面积占
16、全国年播种面积的5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亩左右;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成为我国及东南亚等部分国家、地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核心支撑技术,已累计应用65亿羽份,占全国用量的70%(其余30%均由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技术进行生产),其中出口到越南3.4亿羽份,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此外,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兴农、科技下乡、科技展览活动和科技合作,一批科技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提升了我院在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科技支撑力与影响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围绕种子种苗、疫苗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蜂产品与功能食品等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组建各类科技型企业32个,其中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5个,取得各类注册商标38个,拥有各种特许生产经营权证书27个,22个企业取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证,全院科技产业累计实现产业收入25亿元,收入年均增长28%,纯利润年均增长7%,促进了农业高新技术的中试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