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600字_西厢记读书心得五篇.doc

上传人:学习****样 文档编号:128348991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_西厢记读书心得五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_西厢记读书心得五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_西厢记读书心得五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_西厢记读书心得五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_西厢记读书心得五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_西厢记读书心得五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读后感600字_西厢记读书心得五篇.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厢记读后感600字_西厢记读书心得五篇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关于西厢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篇一: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张生的作派在西厢记里妩媚而阴柔。刚出场的张生像历代的书生一样,无疑是病弱的,他无比自怜地这样自我评价:“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文章与飘零的张力在张生身上难堪地对峙着,并要最终寻找到自己的出口。在没有找到出口之前,可怜而可爱的张生只能是“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飘零

2、的价值最终会找到归宿;而在此之前,对张生飘零的第一个奖励在普救寺里露出了端倪如同上苍注定,张君瑞命带桃花,普救寺的惊艳直接催生了一首好诗: 月色溶溶夜 花木寂寂春 如何临浩魄 不见月中人 该诗可谓孤篇压全唐,足见张生的“学成满腹文章”绝非空穴来风。张生以月亮这人世间阴柔的代表起兴,最后直抒胸臆,向着近在咫尺的月中人发出召魂令,瞬间建立起了多情的形象。你听,张生像一个流浪歌手一样唱道:寺庙的夜色多沉静,那花儿寂寞地开在春风中,我静立月下多饥渴啊,为何没有美眉来调情?张生大胆而浮夸地将煽情进行到底,其实践精神当是空前绝后。若干年前,张生的老师也咏过月亮,他说:明月照到我床前,我当是霜花和食盐,抬头

3、我把月亮看,才知它没故乡的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比张生,老师就显得不着边际。若干年后,张生的学生就不再咏月亮了,他们只说星星,发誓要给情人“一扇朝北的窗,让他看到星斗”,有张生的诗意,但显得过于吝啬。至于郁达夫之流的“曾因酒醉鞭名马,怕为情多累美人”则显得自怜而变态,及至发展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里的那种欲擒故纵,那种小家子气,那种小妾般的懦弱,足见流氓才子已呈现难以挽回的退化。 张生的“月色溶溶夜”是明着勾引。他没有想到的是西厢的另一侧马上会有美女作家即席高歌:很久以来我就性饥渴,春来了我更感到没着落,你在那里大声唱

4、,我知你是个会疼人的好哥哥(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句句如同天籁,道出了美人敢上也甘上贼船的不凡气魄。篇二: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有人评价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上的两座高峰,我没看过红楼梦,对于这部书不敢妄下定论,但对于西厢记,我可以肯定的说,这般评价并不为过,如果将故事的背景搬到现实社会,也许这只是文学海洋中清丽的一滴,但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礼仪教化深入人们骨髓的时代,这部奇书便仿佛是给了封建社会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也无怪乎此书一问世便遭到了朝廷“愚人”们的围追堵截。寻本溯源,西厢记的蓝本原始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之所以没有如西厢记一般名冠

5、天下,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结尾,在莺莺传中,张生因为功名迷失自我,抛弃莺莺,这样一个曲终人散的凄凉结局着实让人不忍,然而我们并不能怪元稹的不通情理,因为他是在写自己的爱情,这样的悲情诗人只应让我们无限包容和怜悯,不过一切才只是开始,因为元稹过后还有王实浦。王实浦所生活的时代,小说取悦的对象只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这样淳朴的民风里,人民总是希望一个最为圆满的结局,西厢记便由此应运而生。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张生、崔莺莺、红娘和老夫人,仔细一看,便会惊奇地发现,剧本中竟没有一个所谓的坏人,哪怕是那个谎称张生抛弃莺莺的小舅子,也不过是个可怜的小无赖。而剧本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和障

6、碍,虽然这只是作者为了体现张、崔两人爱情的忠贞,但剧中情节入情入理,事实上,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老夫人的顽固,而是整个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制约,正因为如此,崔莺莺才会对张生的爱意半推半就,犹豫不决,而老夫人也会对张生这样“倒插门”的女婿极力阻挠,然而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战胜了老夫人的偏执,战胜了封建礼义的压力,这在现实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可能的喜剧竟然逼真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无疑是偌大的封建社会下的暖色幽默。细细品读西厢记,会发现其中有三处点睛之笔,即“张生的迂”,“红娘的灵”和“老夫人的精”,说张生迂,不是因为他机智不足,学识不广,而是完完全全被莺莺的美貌迷的神魂颠倒,如,刚一见到红

7、娘,便急切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完全一副相亲的模样,读书人的自尊早已被他丢到脑后了,实在是可笑的可爱,再说“红娘的灵”,说起红娘,早已成了一位热心的媒婆,可以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之中没有红娘的牵线搭桥,怕是难以长久的,而剧本中最为出彩的一幕便是红娘和老夫人的斗智,在这一幕中,将红娘与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最后红娘说服老夫人,也是剧本中张、崔爱情的转折点,然而说到“老夫人的精”则让人忍俊不禁,为了阻止张生,老夫人竟让莺莺认张生做哥哥,足以看出老夫人的精明老辣,让人佩服。西厢记是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虽然曾被作为“禁书”而大肆焚毁,但却依然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口口相传,延展不息,

8、这正是对这部文学作品最大的肯定。篇三: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住进西厢房。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

9、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

10、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男女主人公那种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地抗争精神印象深刻,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他们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摆布,无法自由追求爱情。但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让他们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篇四: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西厢记重点刻划

11、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高中作文,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

12、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

13、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

14、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

15、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篇五: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时节里,张生遇见了崔莺莺,便一见钟情。我始终记得张生对莺莺的第一评价是“解舞腰肢软又软,千般婀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我想,这次相遇,就早已注定他们将拥有一段美好而又残酷的爱情故事。崔莺莺是一个大胆,美丽,善良,温柔的贵族小姐。生为一个相国小姐的她,从小就在妈妈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接受过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当她与张生恋爱,她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一个“违背道德”坏女子,就构成了思想与行动上的矛盾,在我看来,崔莺莺

16、能与张生相爱,挺不容易的。但在这样的坏境下,她还能不顾一切地与张生相爱,我想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女子,放在我们现代来讲,令许多年轻人汗颜啊!许多年轻人曾信誓旦旦,许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后呢?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作如今的浅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想那高楼碧袖,碧玉红笺,都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是纯洁美好,不含一丝杂质。当她与张生离别时,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在她的眼里“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禄,是是非非,她统统都可以不管。“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在回复张生的诗里,她将自己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她也自然而然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