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七专题第14课渴望生活__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834872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七专题第14课渴望生活__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七专题第14课渴望生活__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七专题第14课渴望生活__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七专题第14课渴望生活__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七专题第14课渴望生活__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七专题第14课渴望生活__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七专题第14课渴望生活__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1了解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对凸显凡高的绘画风格和抒写人物内心情感所起的作用。2理解合理的想象在传记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传主性格所起的作用。3通过传记作品的阅读,了解凡高的艺术,思考其悲壮的人生对我们的启示。第14课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欧文斯通(19031989),美国传记作家。生于加利福尼亚,像他的同乡杰克伦敦一样,斯通的童年生活十分艰难,读完中学后仍打工。读完大学之后,获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去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他一生写了二十五部传记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凡高传对生活的渴求。他还为杰克伦敦、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写过传。本文节选自渴望生活凡高的艺

2、术生涯一书。通过对凡高在“博里纳日”“巴黎”“阿尔”以及“奥弗”的生活、创作的描写,表现了传主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和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以及在孤独中自杀的悲惨结局,浸润着作者对一代画家的深情。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恍惚(hung h)烟囱(cn)萦绕(yng) 屋檐(yn)内疚(ji) 癫痫(din xin)虐待(n) 胚胎(pi)笑柄(bng) 撰写(zhun) 眩目(xun) 烘烤(hng) 闪烁(shu) 田畦(q)炙人(zh) 飞扬跋扈(b h)掮着(qin) 乖戾(gui l)摈弃(bn) 蹒跚(pn shn)搭讪(shn) 摹本(m)荏苒(rn rn) 溽热(r)鞭挞(t) 咆哮(po

3、 xio)(二)多音字1因词而异转和降弄挨调2一言辨异在一个澄(chng)明透亮的瓶子里,装着澄(dng)清了的泥水。灯光一摇晃(hung),晃(hung)了我的眼。二、写准字形三、近义辨析(1)徘徊徜徉填一填我国公车改革已徘徊20年,曾一度搁浅。他徜徉在花市中,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辨一辨二者表现的心态不同。“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多用于心里难以下决定,或者焦急。“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用于很愉悦或者说心里很轻松。(2)搜集收集填一填21名领导干部近期全部下到基层蹲点,走访居民,搜集群众反响强烈的具体困难。花市结束后,志愿者们将

4、收集来的4车鲜花送至多家敬老院。辨一辨“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收集”,使聚集在一起。区别是“收”和“搜”。“收”是东西放在眼前,人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得到;而“搜”中包含了一个比较辛苦的搜索过程。四、成语释义1词语理解(1)游手好闲:指人游荡成性,不好劳动。(2)自力更生: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3)误入歧途: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4)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放,不受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5)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6)有条不紊: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7)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5、2辨析正误王部长讲话常常是有条不紊,有一次给一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做报告,高谈阔论,妙语连珠。辨析:“高谈阔论”是贬义词,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一、阅读P151P153 “博里纳日”部分,回答问题。1本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叙写的?参考答案:时间顺序。由“夏季渐逝,秋季渐临”“他就这样混过了不知不觉渐入冬季的日子”等可以看出。2在“博里纳日”,凡高空虚苦闷,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参考答案:(1)拮据的生活;(2)苦闷中对生活的思考;(3)矿工引发他的创作灵感。3选段的第一段表现了凡高怎样的精神世界?请找出最能表现这种精神状态的一句外貌描写,加以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凡高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没有找到属于

6、自己的生活意义,落寞、空虚的精神世界。“但是他的双眼,只是装着死尸的棺材上的两个玻璃洞。”通过对凡高外貌的细节刻画,突出了双眼的空洞、无神,表现出此时凡高由于无法找到生活意义而产生的茫然、空虚,没有灵魂,如行尸走肉一般。4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已经失去了上帝,也已经失去了自己”?参考答案:凡高最初充满朝气与热望,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希望将自己的职业植根于宣传上帝的美好职业。然而在博里纳日的所见所闻让他意识到上帝无法温暖与拯救苦难的矿工,自己的美好愿望破灭,无所事事。既失去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也丧失了自己的生活意义。5该部分结尾处凡高无意中寻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然而他所见的景象并不优美,“一个年老

7、的矿工走出大门,黑帽盖到双眼,两肩高耸,双手插在袋里,骨头突出的膝盖一抖一动”。你认为是什么吸引了凡高,使他画下了这一场景?参考答案:画家的见闻使他对矿工原本就有着深切的同情,同时老矿工高耸的双肩、沉重的步子与穿过黑色的田野的小小身影,蕴涵了一种原始的、没有爆发的力量,一种真实的生命力,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新的意义。二、阅读P169P170“奥弗”部分,回答问题。6作者对凡高的最后一幕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这一节是全书的总结,也是凡高一生的总结,作者只是对凡高一生中所经历的人和事进行了简略的回顾,笔调冷静,但浸润着深情,将凡高一生的酸甜苦辣,爱情、亲情、友情,对艰难人生的感慨,对艺术理想的

8、向往,仅归结于“他要告别了”,人物自杀前复杂的精神世界、疯狂的行为与作者极为冷静、理性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奥弗是凡高的最后一站,作者对凡高生活的最后一幕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8试赏析本部分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本句总体上是一个比喻句,把“死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生生不息的土地”比喻成“回到母亲的子宫里”,表明凡高死在他所爱的、给他创造带来无穷力量源泉的土地实际上是找到了归宿,找到了让他躲避躁动狂乱痛苦的天堂。1“巴黎”部分作者所虚构的对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9、?提示:(1)将所了解到的凡高在书信中的内容外化;(2)便于读者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3)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高更的机智、凡高的孤独、塞尚的豪爽。2阅读“阿尔”一节,结合凡高的绘画风格,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提示:(1)揭示了凡高绘画风格的形成与阿尔的风土人情间的紧密关系;(2)将对凡高风景画的欣赏感受融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景物有了鲜明的主观情感和审美体验。1清晰的结构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醒目而又层次分明。四个小标题均为法国地名,共同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生活状况和艺术创作特点。2鲜亮的景物描写文中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所写景物色彩大部分是暖色调,如柠檬黄、贝壳红、淡紫、土黄等。它们给

10、了凡高绚烂而狂躁的内心,又契合这位艺术家的绘画风格。3生动的对话描写作者驰骋想象的野马,设想了凡高与他朋友的对话,表达生动而又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高更的机智、凡高的孤独、塞尚的豪爽。素材1凡高以疯狂的热情来作画,当地的人们都称他为“疯子”。为了作画,他“痴”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常常饿肚子,连最简单的通心粉也吃不上,他对吃的不再多想了,有啥吃啥。但一旦画起画来,他就忘掉了一切。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物质与精神”“谈痴”等相关的作文中。素材2凡高说:“谁在爱,谁就在活着;谁活着,谁就要工作;谁工作,谁就有面包。”但是凡高常常没有自己的面包,尽管他在努力地爱,努力地工作。他常常给弟弟

11、泰奥写信要钱,“今天早上收到你的钱的时候,我实际上已有差不多一周时间一个钱也没有了;现在我手头有几件事情必须完成。如果你能再寄10个法郎给我,这个星期就可以平安度过;如果不行,将会导致令人不愉快的损失。不过请不要生我的气;这是好几样东西合起来的费用,全都是绝对必需而又无法省去的”。他也经常穿着弟弟或父亲穿过的不合身的旧衣服,“假如你的衣柜里有你已经不穿、但又适合我穿的外衣和裤子,我会十分高兴的”。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逆境与成功”等相关的作文中。素材3凡高的发现凡高是一个浸透了爱的人,他说,“热爱许多事物是有好处的,唯此才有真正的力量。谁爱得多,谁就做得多,成就得也多。以爱心做事,事情

12、就做得好”。他向往在狄更斯所说的“令人愉快的黄昏”里,两三个思想情趣一致,并有绘画同好的人聚在一起,各自拿出得意的旧作和新作。他的书信里经常写的是对自己居室周围的美的发现,“从我的房间窗口看工场,景致简直动人极了:但见一条小路两旁白杨林立,苗条的树干上纤细的枝条姿态优雅地指向傍晚灰暗的天空,用作仓库的旧建筑物倒映在水中,水面之平静,一如以赛亚书中提到的古老的池塘水。仓库临近水边的那面墙长满绿苔,饱经风雨剥蚀。更靠近水的地方,有个小花园,围绕花园的栏杆旁是一簇簇玫瑰花丛。工场里到处可见工人的黑色身影”。 作为画家,他感到每时每刻都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他发现自己能够较好地和穷人或者所谓的普通人相

13、处,他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他所理解而且想表达的环境中,是恰当而公平的。他大量地画素描,研究注意比例和透视法。但是,他叔叔用“你要自食其力”一类的话来开始和他聊天时,他不假思索地马上回答说:“自食其力,你这是什么意思?挣面包,或享有面包。不该享有自己的面包,或者说,不配享有它,那肯定是一种羞耻的事,因为每个诚实的人都该享有自己的面包,但遗憾的是他虽该享有,却不能挣到面包。这是一种不幸。”还是有人同情他的。因为没有钱,他告诉模特儿不用来了,可是这个贫穷的妇人还是来了,“可我不是来给你摆姿势作画的,我只是来看看你中午有没有东西吃。”她给他带来了一盘蚕豆和马铃薯。这令他感动。在他看来,“要懂得毫无怨言的

14、忍耐,因为这是唯一现实的方法,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法宝。”应用角度:(1)要善于发现周围的美;(2)苦难是一笔财富。一、作品向日葵简介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凡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象。二、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1888年凡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凡高病情反复,两个艺术家却是不断地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凡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凡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凡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泻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