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3.17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834859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3.17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3.17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3.17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3.17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3.17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3.17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3.17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夯实1.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忽视轻工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史实。“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忽视了人的存在,即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答案B2.“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

2、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该观点评价的是 ()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故B项正确。答案B3.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C.重工业发展过快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项正确。A、B、C三

3、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D4.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1953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这期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答案D5.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叶利钦D.戈尔巴乔夫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

4、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叶利钦执政时苏联已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答案B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答案B7.从内

5、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彻底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故选D项。答案D8.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军事工业C.重点放在重工业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解析注意从本质上找共同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苏联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答案D9.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

6、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C.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D.是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探索解析题干提到,戈尔巴乔夫要在制造业加大投资,苏联的问题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C项正确。答案C10.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A.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B.改革忽视优先发展重工业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

7、应配套措施D.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解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改革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故选C项。答案C能力提升11.(2017课标全国,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本题考查苏联集体农庄的变化。从材料来看,农庄发放物质报酬的周期缩短,农民还可以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这些做法会大大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

8、。1953年,苏联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不可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早在1929年就已开始,故D项错误。答案A12.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C.“船长”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解析题干中的“船长”应为戈尔巴

9、乔夫,苏联走向衰败的历史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长期存在。D项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答案D13.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的彻底的变革。”尤里阿法纳西耶夫主编别无选择材料二鉴于许多重

10、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三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11、。”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摘编自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参考答案(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

12、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相同: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13、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

14、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有何异同。(2)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3)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还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参考答案(1)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结果: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工业领域,后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原因: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