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末考试题

上传人:男**** 文档编号:128346433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末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末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末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末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末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末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1.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了夏朝帝王“世及”情况:帝禹崩,其子“启遂即天子位”,“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传子十三,传弟二,回传嫡子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夏朝禹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度 B.夏朝的宗法制度已较为成熟C.夏朝王

2、位世袭以血缘为纽带 D.夏朝的王位传承以传子为主2.西周初年,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代表周天子镇抚东方徐、奄之民和淮夷。封唐叔虞于晋,成为河东地区捍卫西周本土的重要屏障。封羌族首领姜姓吕尚为齐侯,是控制东方夷族诸部的重要封国。材料表明A.周初封国以军事职能为主 B.周初分封有效防止了地方叛乱C.周初分封以同姓诸侯为主 D.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朝的统治3.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无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其职级仅为六百石,但出巡时代表朝廷,可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和王国相,也可以监督诸侯王。与此同时,刺史职权虽重却又不能直接处理地方政务。这一制度设计A.反映了中

3、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B.体现了以小制大的政治智慧C.表明了“推恩令”势在必行 D.标志着汉代监察制度的完善4.唐代的科举录取不仅仅依据考试成绩,也很看重士子的名望。所以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A.不够成熟完善 B.不利于人才选拔 C.请托之风盛行 D.录取的形式多样5.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朝廷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分掌地方财政、司法、军事以及农田水利等具体事务。路、州、县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宋政府此举是为

4、了A.加强中央集权 B.扩大路一级官员权力 C.强化君主专制 D.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6. 元世祖中统元年至中统三年宰相表本表据元史卷一一二宰相年表改制,民族成分是另加的据此表可知A.元初重视吸收借鉴汉文化 B.元初蒙汉政治地位平等C.元中央机构汉人占据主导 D.元初重视任用汉族官员7.明成祖时,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明仁宗以后,这一职责转变为制度化的“票拟”,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这一变化说明A.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 B.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C.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 D.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8.柏拉图说:“这(雅典民主

5、政治)看来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于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政治A.无法调动公民参政热情 B.无法真正保障公民平等C.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D.实现了公民的绝对平等9.在罗马法的原始时期,法律主要操控在祭司手中,而祭司又熟习宗教仪式(宗教仪式一般是由话语或动作、程序组成)。所以,宗教的仪式特征也反映到早期罗马法当中。由此可知。早期罗马法A.不解决实际问题 B.受宗教仪式的影响 C.主要靠祭司推动 D.兼管了宗教和法律10.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规定:降低选举权的财产限制,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出来的席位,分

6、配给各大城市。选民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材料反映了此次改革A.使英国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实现了普遍的公民民主C.工人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加强 D.使议会的职能得到加强11.1870年,美国国会出台一项法案,授权总统使用军队以保证宪法第15条修正案的实施,这就扩大了总统的军事权。进入20世纪以后,权力向总统手中集中的趋势愈益加强。最后,在威尔逊时代终于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材料表明A.政府的行政权力不断加强 B.中央的制衡机制遭到破坏C.宪法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D.美国的民主政治发生变异12.马克思指出,当19世纪中期德意志资产阶级“同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对抗的那一刻,它发现

7、无产阶级以及市民等级中所有那些在利益和思想上跟无产阶级相近的集团也以威逼的气势同它自己形成了对抗。而且整个欧洲都对它采取敌视态度。”材料说明德意志A.资产阶级无力控制无产阶级 B.工人阶级力量强大C.资产阶级无法独立领导统一 D.统一违背历史潮流13.咸丰皇帝在批准天津条约之后,又令桂良等在上海利用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宁愿免除关税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了清政府A.重视捍卫国家主权 B.仍然固守华夷观念C.熟悉国际外交惯例 D.重视维护政治利益14.1861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舰队司令何伯命令舰长宾汉照会太平天国,并提出凡是挂有英国国旗

8、的船只,“得自由航行江上,不受检查及任何其他侵扰”等四项严重损害太平天国主权的不合理要求。太平天国领导人逐条驳斥并全部拒绝。这体现了太平天国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B.维护国家独立的坚定立场C.抵抗侵略保卫政权的努力 D.坚定反帝反封的政治目标15.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凭借其宣传和战场上的有利地位,成功操纵国际舆论把自己划在了“文明”的阵营,清政府则被贴上了“野蛮”的标签,不仅承受了旅顺大屠杀和割地赔款,而且没有得到西方国家大多数媒体的理解和同情。这反映了A.国际舆论决定战争胜负 B.日本顺应了文明的潮流C.西方舆论霸权影响战局 D.中国的近代化尚未开始16.晚清时期,“总署(总理衙门)外交

9、”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明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C.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 D.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17.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联合会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与会代表成份十分复杂,革命派与立宪派占有几乎相等的席位,另有少数旧官僚和封建士绅。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这一变化反映了A.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原则的切实贯彻 D.革命形成坚强领导核心18.李大钊在

10、“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中指出:社会改造必须一方面“研究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并行不悖的。他同时指出,这种把启蒙与行动统一起来的救国运动始于五四运动。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A.将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相结合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据统计,到1927年二三月间,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战争前的120万人发展到200万人,许多城市的工会组织都建立了工人武装纠察队,直接支援了北伐战争。其中,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配合了北伐军进军上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材料表明A.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

11、 B.工人阶级是北伐战争领导阶级C.国内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北伐战争与工人运动相互促进20.1930年底,国民党四中全会决议,地方施政要以“清查户口,兴办保甲”为中心工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同时蒋介石电令湘鄂城三省厉行保甲。其目的是A.适应围剿红军和苏区的需要 B.提高行政效能应对日本侵略C.争取农民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D.与共产党争夺革命的领导权21.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前两年,中共武装力量抗击了58%至62的侵华日军(不包括关东军)和全部伪军,作战万余次。1944年,中共武装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共计抗击日伪军110余万,占总数的84%,”材料表明中共的抗战A.对战

12、争胜利有决定意义 B.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C.使日本的防线日趋崩溃 D.与国民党军队配合密切22.1945年8月14日,苏联同中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几个协定,国民政府承认苏联在华的既得权益。8月下旬,斯大林致电中共中央,要求中共交出军队并参加蒋介石的政府,并说“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材料说明A.苏联支持国民党奉行积极的政策 B.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对华政策C.苏联希望促成国共再次合作和平建国 D.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及对华政策趋同2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其最重要的依据是A.通过了共同纲领 B.讨论了新中国成立问题C.会议代表具

13、有广泛性 D.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策24.有学者指出,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由此可见,“一边倒”政策A.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 B.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C.未关注意识形态的对立 D.是指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25.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将同盟的目的由“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改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

14、会。”这一变化说明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B.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C.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斗争理论更加科学 D.工人运动从此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26.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有人主张“革命护国主义”,即为了保卫俄国革命必须护国,必须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观点A.有利于推动俄国革命进程 B.符合四月提纲的精神C.不符合当时俄国具体国情 D.导致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27.新中国成立之初,多边外交活动并不多,在国际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没有中国的席位。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的多边外交有了突破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对外战略开始由“否定性批判

15、转为建设性的逐步参与”,加速融入国际体系的步伐。材料表明A.多边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B.多边外交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C.中国始终积极地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D.中国外交原则随国际形势不断变化28.1948年3月,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五国代表在布鲁塞尔缔结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规定: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到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以他们所能及的一切军事或其他援助。美国也表示将以适当的方式,根据形势的需要,给予这些国家支持。由此可见,五国缔结该条约的目的是A.遏制苏联 B.拉拢美国 C.加强合作 D.稳定政局29.有学者指出:当今的世界,无政府状态开始让位于讲求在统一管理和规则之下和平处理,哪怕是十分尖锐冲突的国家社会全球经济健康地相互依赖十分重要,视战争为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