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

上传人:cq****16 文档编号:128344 上传时间:2016-11-2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煮手表的科学家牛顿有一次想问题,后来感觉饿了,想吃早饭,于是想到要煮鸡蛋来吃。但煮鸡蛋时还不忘学习,于是过了几分钟后,掀开锅盖,看到的竟是他的手表在锅里。再一看,鸡蛋怎么在自己手里!这体现了一个人何等的专注精神!牛顿无论对学习还是研究都很专心,也正因为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才造就出来一位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人类解开大自然之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锲而不舍的爱迪生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利坚合众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

2、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2 岁的时候,他获得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 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 之间。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看书。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的周刊 先驱报,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车上印刷的。他用所挣得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不幸有一次化学药品着火,他连同他的设备全被扔出车外。另外有一次,爱迪生被列车员打了一耳光,这一行动导致了爱迪生成为终身聋子。这样的挫折,没有使爱迪生退缩,他依旧执著于发明创造。他发明了电报、电灯、电话,在物理学史中,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一样的王选大师王选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

3、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名人是过时的人。”这是王选给名人下的定义。“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态,知道自己是一个过时的人。”凡人王选北京大学东门对面,方正大厦巍然而立,“这是王选一手带大的孩子。”方正集团的一名高层人士说。2003 年,王选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办公室并未搬出方正集

4、团。在方正集团内部,能明显感觉到王选身后留下的恢弘事业和集团上下对他的敬重。王选助手丛中笑哽咽着说,“他很谦虚,在同学同事面前都没有架子。”王选很少用汽车,甚至在方正集团给他配备了汽车后,他也不在家门口坐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到方正。北大教授金东瀚印象中的王选,最爱穿的就是白衬衫和卡其布的裤子,膝盖那里经常磨得发白。“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穿西服都有些不习惯。”他说,王选去参加外面的活动,总是随身带着西服,到方正集团里面把西服穿上,活动完了,再脱下来,换上平日装束。我在采访中多次接触王选,他一点架子也没有,总是一副谦虚的笑容,大家都亲切地叫他“ 王 老师”。他从来不居功、不诿过,如果继续炒作,损害的

5、不仅是王选的声誉,也是方正集团乃至整个北大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声誉。勤奋学习的陈景润1953 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留校当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

6、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 6 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1957 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作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 10 多年的推算,在 1965 年 5 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 2 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迷,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

7、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神五回收惊心 400 秒每个人都深深知道,作为“远望”三号的船员,历史性的时刻就要来临。因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经进入绕地球飞行的最后一圈 第 14 圈,回家的时候到了,在飞船飞过南大西洋上空的时候,“远望”三号只有 400 秒左右的时间,去完成对飞船的一系列高难度控制动作:“抓住”飞船并稳定跟踪、发送进站链、第一次调姿、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第二次调姿、变轨发动机点火、实施飞船制动控制并实时结束制动。这是惊心动魄的 400 秒!“远望”三号自 9 月 8 日 驶出长江,南下太平洋,跨越爪哇海,横穿印度洋,抢渡好望角,挺

8、进大西洋,全体参试人员与风暴和巨浪战斗了整整 38 天, 30 的船员在晕船呕吐的状态中坚持工作,为的就是这 400 秒。大副赵文斌离开重病的母亲,测控工程师刘辉峰离开垂危的幼儿,还有三副何军发等 10 人舍下正在怀孕的爱人,俞金生等 18 人丢下刚刚出生的孩子 他们,为的也是这 400 秒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神舟”,我们在等你!随着“一分钟准备”的声音响起,端坐在操作台前的张旭东双手紧握操纵杆,双目紧盯示波器。刹那间,仪器上跳出一个亮点,天线主波束随即牢牢将其套住。“ 330 发现目标”,“长江三号 现目标”,监控台前副测控长许宁迅速按下几个按钮,在不到 5 秒的时间内,完成了双向捕获

9、。天地通信的渠道建立起来了!船指挥中心的通报让全船上下松了口气。1 分钟后,北京就下达了“发送进站链”的指令。飞船的各种信息,包括飞船轨道、姿态和航天员话音等,通过船载卫星通信站,迅速发往北京指控中心。“一次调姿开始 ”,北京指控中心的一串串指令变成电波不停地从“远望”三号船上射向太空。“长江三号跟踪结束”,随着这声通报响起,所有的数据显示一切正常,各机房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远望”三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飞船返回舱逐渐接近地球,向着设在祖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着陆场飞去。载人航天1992 年,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在一份绝密报告上画了几个圈。这份报告是一张飞天之梦的蓝图,那是 9 月里的一个白天。“白

10、日做梦”似是不可能的事,但十几年后,飞天之梦竟然真的化作了辉煌的现实。1991 年的春天显得格外的绚丽多彩,中国载人航天的步伐在明显地加快着。从 5 月份起,航空航天部先后邀请了数批俄罗斯航天专家来华讲学,重点介绍俄罗斯在发展载人航天,特别是研制“联盟号”飞船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并派遣了 20 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到俄罗斯学习,为期两年。11 月,一、五和八院三个总体单位分别提交了各自的载人飞船设计方案,有的方案厚达一尺多。1992 年 1 月 8 日 ,中央专委召开第五次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载人航天问题。会上,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75 岁高龄的任新民院士,带着一个 1飞船模型,亲自进行讲解

11、和演示,并代表航空航天部汇报了关于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的建议。会议决定,在“ 863 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和航空航天部过去论证的基础上,由原国防科工委牵头继续组织各方面专家,深入论证。1992 年 9 月 21 日 ,决定性的日子来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汇报。大家讨论了整整一个上午,最后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有事可直报中央。这次会议是中共中央十三届常委会第 195 次会议,会议一致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好事多磨的中国的载人航天, 1992 年终于真正露出了希望的曙光。神五回家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15 日冉冉升入太空之时,亿

12、万华夏人民收获的,不仅仅是飞天梦想成真 巡天遥看,登高望远,一个伟大东方民族的发展进程,从此跃上一个新的起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而骄傲和自豪。载人飞船一飞冲天,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中国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它向世界传达的,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东方民族迸发出的活力和不可遏制的升腾发展之势。“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中,迈出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载人航天飞行涉及科技领域广,技术难度大。“神舟”五号升空,使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为“神舟”飞船升空提供强大推力的,是当代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改革开放 25 年间,中国科技急

13、起直追世界先进水平。从 1997 年到 2002 年的 5 年间,获得国家登记的科技成果就有 14 万多项,授予专利权 52 万件。神五的发射与回收2003 年 10 月 15 日 ,晴空万里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神舟”五号,带着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升空了。 10 月 16 日 ,又是一个明媚的秋日,“神舟”五号按预定时间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 里,与飞船一起平安回来的还有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短暂的 21 小时,创造了我国历史上首次载人航天的完美旅程。多少中国人在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后,惊喜地奔走相告:我们成功了!2003 年 10 月 15 日

14、凌晨,酒泉。戈壁秋夜,寒意袭人,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顺时针调整,继续,再调 ”直到发射前 2 分钟,距发射架仅 300 米 远的瞄准间内,工程师唐建最后检查了一遍火箭平台瞄准精度,方撤离现场。“ 1 分钟准备!”“ 10 、 9 、 8 ”“点火 ”“起飞 ” 9 时整,大漠震颤,烈焰升腾,“长征”二号 F 型火箭腾空而起,载着“神舟”五号飞船和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9 时 42 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指挥控制大厅内顿时一片欢腾!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成真。16 日凌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

15、。主着陆场寒气袭人。然而,早已在此待命多时的搜救队员和新闻记者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兴奋得彻夜未眠,不到凌晨 1 时就出发赶往预定地点。主着陆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尚未枯黄的牧草随风摇曳。远处,依稀可见微微隆起的小山岭,就像大地母亲张开双臂,准备拥抱天外归来的游子。6 时 07 分,内蒙古主着陆场收到飞船返回信号。紧接着,遍布在各地的测控站、测控船发出的一条条调度口令在着陆场搜救指挥车里清晰响起。车内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飞船已顺利完成返回动作,开始进入我国境内。“主电源接通,回收着陆程序启动。”时间一分一秒地向“零时”逼近,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一场完美的太空接力,终于传向了最后一棒。“空中

16、搜索开始”,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下达了命令。紧接着, 5 架直升机发出嗡嗡的轰鸣,在落区上空形成五点布阵,一张立体搜索网迅速展开,在着陆场上空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景象。“一号直升机发现目标!”,空中搜索分队传来令人激动的消息。突然,天空中迸发一声惊雷,“抛伞舱盖了!”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空中,急切地搜寻着。此时飞船已完成打开主降落伞、拉出天线等一系列技术动作。此时搜救指挥车内的电子地图上,代表 5 架直升机的五色曲线开始向落点会聚。“看见了,我们看见飞船了!”、“在那里,在那里!”“神舟回来了!”直升机缓慢下降,停落在返回舱着陆点附近的开阔地上。搜索救援人员跳下直升机,箭一般冲向返回舱。舱体外表在穿越大气层时因产生高温而变成了深褐色,伸手触摸,余热尚存。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课外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