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考试批次网络教育《民间文学》(结课作业)

上传人:mid****hen 文档编号:128319190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03考试批次网络教育《民间文学》(结课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03考试批次网络教育《民间文学》(结课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03考试批次网络教育《民间文学》(结课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03考试批次网络教育《民间文学》(结课作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03考试批次民间文学结课作业学生姓名:学习中心: 学号: 专 业:年级层次:高起专论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摘要: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相对作家文学而言,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关键词:民间文学 本质特征 集体性 口头性 变异性 传承性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

2、点来划分的。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在原始社会的时代是唯一的文学。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是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的,主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一、集体性世纪秘书网版权所有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这种性质,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同步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

3、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根植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民间文学是集体的创作,但并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凑起来的。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先由个人创作出来,然后逐渐在流传中进行加工,它的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当然,集体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着的两个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创作者是集体而演出者却常常是个人,许多即兴的歌谣和故事常常是由个人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至于那些体现了集体创作成果的艺人、歌手的个人创造性就更大了。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汇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二、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活

4、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相对而言,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要容易得多,它不需要文字做中介,更不需要造纸、印刷等技术媒介来传播,广大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和传播,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直接明快,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人们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较为自由的创作

5、活动。而且,这种创作活动诉诸于口头媒介,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生活场景被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讲唱者与听者之间平等的双向交流,整个创作与传承活动充满了生活意蕴。如反映封建社会大媳妇小丈夫的歌谣九岁郎 :十八大姐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再如新时代的歌谣:情人太累,小姐太贵,没事开开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使人们感时而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三、变异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力,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中,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出版或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

6、叫作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的、经常的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生活一起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遗忘或误传而使作品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的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民间文学的损害,这又是它的局限性。四、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时代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

7、约定俗成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这种相对稳定特征即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左右的这类作品现在还流传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

8、化。但总算是在生存着,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民间文学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古老的、过时的观念和意识,因此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带来的过时的思想、错误的观念也会影响到民间文学的创作,也会在民间文学的传承中表现出来。我们在认识和欣赏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必须批判的接受它。总之,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这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其中,创作流传的集体性、口头性起主导作用,变异性与传承性由前两性派生出来,变异促成了民间文学的发展。变异优势沿着民众的心理轨迹方向,所以传承特色鲜明。民间文学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参考文献:1胡寄尘,1993,中国民间文学之一斑,小说世界2刘守华,陈建宪,2009.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3王楚文,1935,中国民间文学轮,华北月刊4段宝林,2002.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5希三等,1935,广东民间文学(民间的传说和歌谣),粤风,19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