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8314652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再现场景,以景激qing(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一 课前导入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们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二 第四、五部分学习1 初步感知内容,巩固字词(学生自读,大约3分钟,趁此时间,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字词。)师:请大家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与书写。 尸骸 喋血 屠戮 攒射 言简意赅 间谍 擢发难数 骇人听闻 光碟 戳穿 攒钱生辨析(略)2 第五部分学习再现场景,以景激qing师:我们今天调个个儿,先学第五

2、部分。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生:写的是刘和珍、张静淑等人是如何遇难的,作者对她们的勇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师:对。这部分是写受伤遇难经过,作者用了“伟大”一词来评价这几位女子的勇气与从容。请大家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向大家描述这几个人的死伤具体情况呢?生1: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对事实了解得更清楚。生2:是为了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师(追问):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可以有多种方法,在这儿,作者没有写混乱的场面,没有特写几个女子遇难时的勇敢,也没有直接写反动派的疯狂屠杀。字里行间,我们感受不到喧嚣、鼎沸,作者为什么不写那些?那些不是会使场面更盛大、更逼真吗?生3:本文的标题是“记

3、念刘和珍君”,不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场景并不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师:那么,在第四部分第自然段,作者究竟想侧重表现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生4:鲁迅先生侧重写了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的死亡、受伤情况。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刘和珍被枪击的句子。生读:“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师:请大家注意“背部”这个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1:开枪人在刘和珍的后面,刘和珍没有察觉到。生2:她们是去执政府请愿的,段祺瑞政府已做好了部署,作者在本段说“罗网”,背部中弹,说明不是正面冲突。请愿队伍去之前已埋伏了杀手,有人从背后偷偷开枪,“暗箭难防”。师:“暗箭难防”不一定很准

4、确,因为在咱们前面的介绍中,段政府诬蔑这一次惨案的发生缘由是游行队伍“丛击军警”,政府军被迫做出反击。这反击显然是公开的,这次反击导致死伤两百多人。证明不是暗杀,而是一次疯狂的滥杀。师:“斜穿心肺”当然是致命伤,说明了开枪人的狠毒,而这一“斜”字,隐含了什么信息?生1:是从侧面开枪的。生2:不知道。师(提示):有一句话叫“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它的意思是力量强大的弓射出的箭,运行到了最后,它的力量已经微小到不能穿透薄薄的绢。我想这儿是同理吧。请一个同学将老师未讲完的话补充说出来。生:这颗子弹竟然斜穿心肺,说明子弹有很强大的力量,也说明开枪者就在附近,是一种近距离的射杀。师:说得有道理。接下

5、来请大家自己分析张静淑和杨德群两个女子的中弹情况。生1:张静淑中了四弹,说明政府军的镇压很疯狂。生2:当时游行请愿的人非常多,而一个人在一瞬间就中了四弹,说明军警很多,的确是像鲁迅先生所说“攒射”。师:你能解释一下“攒射”吗?生2:子弹密集的扫射。师(提醒):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句“其一是手枪”。生1:“手枪”一般是军官拿的,士兵持的是长枪、步枪,说明军官也在参与这一次屠杀。生2:说明军官不仅指挥屠杀,还亲自动手杀人。师:对,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行动。生3:我认为“立仆”说明了这四弹也都是致命的,所以张静淑还没能扶起刘和珍,自己就先死了。师:大家分析得越来越深刻了,真不错。现在,我们来了解

6、一下张德群的情况吧。请大家先朗读有关文字。生读:“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兩辊,于是死掉了。”师:请大家比划一下子弹的路径。(师生比划)师:谁来试一试?生1:杨德群中的弹是“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子弹从肩一直穿透了胸还出来了,说明子弹的威力相当强大,一定是射击者相隔非常近。生2:杨德群挣扎着坐起来,结果被一个兵猛击兩棍,按理说,杨德群受的也是重伤,她应该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而这一个兵还要击她,说明杀人者凶残到了极点。生3(补充):这个兵猛击的是她的头部与胸部,这两处都是人的要害部位,说明杀人者是要置人于死地,非

7、常卑劣。师:老师再补充一条,子弹是从“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是从上向下斜穿,“从上向下”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猜只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敌人居高临下,二是直接用枪抵着她的肩膀射击。不可能是平射。这也说明了这是一次“短兵相接”的冲突,令人痛心的是,一方手握枪支、棍棒,另一方却是赤手空拳,因此发生了死伤兩百多人的惨剧。(2)难句剖析(作者的盛赞及批判)师:充满青春活力、善良、温和、始终微笑的和珍们瞬间化为了冰冷的尸骸,怎不让人“出离愤怒”,怎不让人心碎欲裂。当鲁迅先生听说她们遇难的经过师,同时又被一种东西所震慑。请大家齐读第自然段。(生读)师:对于三个女子,作者用了哪些词来盛赞?生1:“惊心动魄的伟

8、大”生2:还有“从容”,反映了她们的英勇无畏。师:大家过去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例如:藤野先生,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先生的语言辛辣、犀利,从刚才老师提到的例子,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特点?生:作者是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其实是滑稽、难看。师:“标致”用了反讽。在这段中,反讽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生1:“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这句中的“文明人”。他们的举止不文明。师:“文明”的反义词是生1:野蛮师:对,他们是杀人的刽子手,杀

9、无辜的群众,杀手无寸铁的学生,这种举动实在太野蛮,太卑劣。“火药”“枪支”的发明,本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而现在却指向了无辜的人类自身,作者用反语,加强了批判力量。 请大家接着发言。生2:“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中“伟绩”一词。“伟绩”本来是指伟大的功绩,这儿不仅不是功绩,反而是暴行。生3:“妇婴”代表弱者,军人拿着武器屠杀她们,是人神共愤的。生4:我想还应有“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它和上一句是一类。师:大家觉得应该怎样解释“武功”?生1:反对派屠杀的本领高强。生2:“武功”和“伟绩”是差不多的,因为合起来是“功绩”,“武功”就是用武力建立的功绩。师:生2是联系上下文来分析的。的确没

10、错,当我们遇到难词难句,语意把握不准的时候,要把它放在语境中考察。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段落、句子是不同级别大小的单位,同一篇中,词、句总是与它的邻居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扩大语境,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后得到正确的理解。生(质疑):为什么是“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当初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杀害的不止是学生。师:这儿得给大家补充一下。课文此处的“八国联军”并非历史上常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法、美、意、荷、比、西各国军队,合起来是八国,请大家参看课文第31页注释。“妇婴”在此专指刘和珍们。“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就是指段政府的军队对刘和

11、珍们的屠杀。“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也就是指这次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因为段政府背后的支持者就是帝国主义。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简而言之就是“互相”,运用“互文”的语句,它们的语意是互相补充完善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话:“主人下马客在船。”并不是说主人刚下马客人已到了船上,而是指主人、客人都下了马,大家上了船。“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这次惨案实质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相互勾结、谋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生 (质疑):既然是讽刺的反语,为什么又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师:你可以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吗?生 :屠戮妇婴

12、的伟绩和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师:一方被另一方“抹杀”,即存在一种比较关系。一方是杀人者,一方是受害者。请你试比一下作者对双方的情感态度。生:鲁迅先生对受害者和杀人者分别是用“惊心动魄的伟大”、“伟绩”、“武功”来评价的。不过,前者是真正意义的“伟大”,后者“伟大的功绩”实则表现了作者内心一种透彻心骨的愤怒、憎恨。作者这段话的重心是高度赞扬三女子的大无畏勇气,尽管反动派凶残,可是,却有毫不畏惧的女子视死如归,让反动派嚣张的杀气也黯然失色。作者用“不幸”一词,饱含嘲讽蔑视之意。3 第四部分学习 语言品析及行文层次师:(承接):第五部分,鲁迅先生用简明的短句,貌似冷静的笔调介绍了刘、张、杨

13、三人的中弹情形,实则情如暗流,汹涌澎湃。只要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无法遏制内心的愤怒之火喷发。接下来,我们学习第四部分。首先,请大家齐读这部分,注意传达你内心的愤激。(生齐读)师:刚才大家读得整齐、声音洪亮,有些词还可以加重,突出一下,咱们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划一划,大家认为哪些词该重读。生1:卫队“居然开枪”“竟至于颇为怀疑”“最坏的恶意”“然而我还不料”“竟会下劣凶残”。生2(补充):“但我对于这些传说”“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这地步”“况且”“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师:通过刚才找的这部分词,我们来概括一下:有一部分词,它们能鲜明地体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如惊愕、震惊等,这部分词需要重读,它

14、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如:“居然”“更何至于”等;另一类词是作者表达的语意重点或展开事实,如:“最坏的恶意”“无端在府门前喋血”等。 请大家再试读揣摩揣摩。(生自由读)师:第自然段中,作者侧重要反映的是自己对刘和珍的死难以置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怀疑态度的?生1:“居然”“竟”等表出乎意料。生2:作者说“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作者直接表明他的不相信,他认为那些都只是一种“传说”。生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鲁迅先生是拿现在的事实和他过去的推测进行了比较,发现事实和推测不符,竟然还超出了他预料的坏的程度。师:你

15、能将“向来”一句用自己的话表达得更通俗些吗?生3:我从来都不怕以最坏的结果来推测中国人。师:这一次是比“最坏”还要坏,坏到何种程度?生:学生们只是去请愿,而政府军却杀死射伤达数百人。师:“卫队居然开枪”,“卫队”的职责何在?生:“卫队”是护卫政府国家及它的子民的,而现在竟变成了屠杀人民的刽子手,说明它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何况刘和珍等人都是爱国青年。师:作者说“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死伤数百,令人惊骇;上午去请愿,下午就传来噩耗,短短几小时,血流成河。这一段作者以不信来衬托事实,借不信来抒发无以言表的愤怒。令人愤怒的还不止于此,因为证明事实的尸骸上还有“棍棒”的痕迹;令作者愤怒的也不止“虐杀”,还有更甚的更甚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生:“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师:“暴徒”为什么划上引号?生:这儿是引用段政府令的原话,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师:第二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