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8307044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言试卷(问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类精神结构主要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在当下的大变革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审美艺术通过对感受的呈现和创作,让人回归万物一体的状态和高远存在的境界。与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一样,审美艺术体系同样根源于人的有限性与追求无限性之间的关系。但与精神信仰不同,审美艺术是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本源,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伟

2、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值感、神秘感和幸福感。感受是审美的本质,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和呈现。审美艺术与科学认知也是迥然不同的。它本质上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并以自身独特的机制推动着人类精神结构的生成、变迁和发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那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的精神直观、生命直观、审美直观,也就是瞬间忘乎所以的心灵震颤。这是不假思索的非理性的东西。中华民族以诗性特质和丰硕的审美艺术财富打造了诗的国度、审美的国度、文学的国度。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

3、国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庄子齐物论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天为万物之根本,人道源于天道;就连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也是生于人,本于天。中华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涵化融通、阴阳化育、写意传神、和谐共生、情理交融、感悟直观等艺术概念与追求,才是对这一理念的呈现和阐发。艺术创作最终想要呈现出的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机活泼的世界。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复制人类的情感和思维?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预言,当计算机算

4、法足够复杂时,机器将出现情绪、意识和审美等特质,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尼克波斯特罗姆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到那时,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脑科学等研究将直指人自身的改变和主体的重建,过去所有以主体基本稳定不变为理论前提的人类生存模式、图景和未来格局都将需要重新架构。在传统视域下,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

5、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摘编自庞井君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B. 审美艺术指向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的本源,让人在有限中获得无限。C. 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D. 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段在相互

6、比较中突出了审美艺术相对于精神信仰、科学认知的不同之处。B. 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C. 通过阐述审美艺术的特点及未来科技对审美艺术的影响,文章论述转向深刻。D. 文章结尾立足未来,探讨了审美艺术的作用,但并未武断下结论,客观而严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B. 审美能超越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可见人要超越现实的束缚就很难离开审美艺术。C.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影响人类审美艺术,而且影响人类精神结构。D. 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所以要想

7、让人生更美好,就需平衡其与审美艺术的关系。【答案】1. B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改变信息,原文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选项中将“审美艺术”改为了“人类精神结构”;C项,“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

8、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与文不符,漏掉信息,原文是“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D项,“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与文不符,原文是“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

9、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表述不当,第三段主要是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特点和追求。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要死抠字眼

10、;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表述失当,原文是“在当下的大变革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题干中“越发达。越不确定”错误,文中并无此意。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近代以来,媒体的

11、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引领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了“铅与火”的平面媒体时代。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从未有过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传统媒体引领、主导舆论作用受到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不容

12、回避,无可回避。(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2019年3月18日)材料二:(数据来自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今年的报道中,中央和各地方主流媒体以新技术为引领,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实时权威传递党的政策主张和代表委员声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精心打造的“独家V观”、特稿、VR全景等时政类融媒体产品,展现大国领袖魅力风采、传递声音,点击和阅读收看量屡创新高。融媒体行动“AI机器人上”、徽视频我是代表等特别设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智能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实现了总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云平台为依托,调动

13、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资源,通过人民视频和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矩阵传播,让报道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有新和力。(摘编自央视网守正创新 融合传播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格局,2019年3月9日)材料三: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人民日报社推出“时光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挑战等,引爆人们的参与热情。中国日报社以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14、。这些年,通过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平实有力的话语真抵人心,时代强音让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洋溢满满正能量。实践证明,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也一定有新的挑战。但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息。走好必由之路,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气象万千。(摘编自新华社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2019年1月26日)材料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成长,人们对于未来世界有了更为迫切的

15、期许。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一个风口又中哪里?在专家李忠看来,“媒体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新媒体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要大胆起用年轻人,打造一支真正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不能是彼此割裂的状态。媒体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融合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摘编自新华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19年2月25日)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图表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

16、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12月,已超过8亿。B. 图中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均持续提高,在2008年到2009年间,后者较前者增幅更加明显。C. 在2008年,手机网民数还不到互联网民数的一半,而到了2018年,手机网民数已大致等同于互联网网民数。D. 从2015年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超过90%,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传媒格局,并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B. 传统媒体在过去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随着传播方式等的变化,众多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