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均值极 差图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28306808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SA均值极 差图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MSA均值极 差图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MSA均值极 差图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MSA均值极 差图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MSA均值极 差图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SA均值极 差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SA均值极 差图(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你测量的够 准确 吗 7 1 5 1 1 测量系统分析 应进行统计研究来分析在控制计划所识别的每种检验 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的结果 中呈现的变异 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 应与测量系统分析的参考手册相 一致 如果得到顾客的批准 其他分析方法和接收准则也可以应用 替代方法的顾客接受记录应与替代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一起保留 见第9 1 1 1条 注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优先级应当着重于关键或特殊特性或过程特性 今天要讲的就是AIAG 测量系统分析 MSA 手册提到的GRR分析 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 AIAG 测量系统分析 MSA ANFIA AQ 024CL 测量系统分析 MSA 附录 B 参考书目 汽

2、车行业补充 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需要进行 新产品 新的测量员 新的测量设备 测量方法变化后 测量设备维修后 测量环境变化后 其它情况 第一章 测量系统简介 什么是测量系统分析 P 人 程序 W 零件 样品 I 测量仪器 GAUGE S 标准E 环境 校准 确定示值误差 并可确定是否 在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 可 调整测量器具或对示值加以修正 给任何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 他特性值 给参考物质特性赋值 确保测量器给出的量值准确 实现溯源性 校准是在规定条件下进行的一 个确定的过程 用来确定已知输 入值和输出值之间的关系的一个 预定义过程的执行 测量系统分析MSA 使用数理统计和图表

3、 的方法对测量系统的分 辨率和误差进行分析 以评估测量系统的分辨 率和误差对于被测量的 参数来说是否合适 并 确定测量系统误差的主 要成分 测量系统分析与校准的区别 校正只能代表该量具在特定场合 如校准场所 的某种 偏移 状况 不能完全反映出该量具在生产制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差问题 MSA代表的是整个系统的状况 选取样本 选择测量人员 进行测量 数据输入表格 改进措施 分析 记录存档 重复性再现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确定测量设备 选择合适的参数计算控制限 评价 1 确定测量设备1 确定测量设备 测量特殊特性的 测量设备优先考 虑 测量设备必须经过校准 如果用于过程控制 测量设备的精度必须要小于等

4、于公差或产品制造变差的10分之一 如果你要减肥 为了观察自己体重的变化状态 你会选择精 度是5KG的秤子 还是精度为50G的秤子 为什么 选择测量人员 一般选取三人 涉及到此测量特性的相关人员 例如本岗位的 操作工 过程检验员 成品检验员等 A Bc 选取样本 样本5 N 一般选取10个样本 注意这10个样本 应当是覆 盖整个过程变差的样本 是挑选出来的 非连续抽样 公差范围公差范围 实际制造变差实际制造变差 18mm 22mm 26mm 14mm 这个案例的抽样应该是 14 26的范围里面进行抽 特别注意的是边界样品的 抽样 进行测量 A B c 10个产品进行编号 但不要让测量员知道 顺序

5、打乱 让ABC测量员进行测量 并观察测量过程与记录数据 在测量之前应对测量员进行培训 让其掌握正常的 测量方法 数据输入表格 把测量的数据填 写表格中 计算极差 计算均值 极差上限 极值下限 RDUCLR 4 RDLCLR 3 其中D3与D 4是常数 取决于试验 次数 试验少于7次时 下控制限0 6 计算控制限 计算极差控制限 2 57 0 336 0 864 0 0 000 0 200 0 400 0 600 0 800 1 000 12345678910 C 评价人 6 计算控制限 均值上限 RAXUCLX 2 其中A 是 常数 取决 于试验次数 计算均值控制限 0 03 1 02 0 3

6、36 0 3427 均值上限 RAXUCLX 2 0 03 1 02 0 336 0 3434 2 000 1 400 0 800 0 200 0 400 1 000 1 600 2 200 2 800 12345678910 C 评价人 极差图的点不能超出控制限 如果有说明存在特殊原因 如果有点超出来了控制限 代表他的测量过程与别人不一致 表明 评价人技术 位置误差或仪器的一致性不好 存在特殊原因 需要 立即改进 如果多人出现某个点超出了控制限 说测量系统对评价人的技巧比 较敏感 需要进行改进 分析极差图 7 分析 7 分析 极差图失控 可能的原因有 1 记录员听错了 2 测量时正好受到身边

7、其他人的打扰 3 测量设备磨损 4 测量设备松动 5 零件本身不规则 6 测量设备本身比较脏 例如游标卡表面有碎屑 7 其它 50 的点应该落在控制限外面 如果没有50 点落在外面 说明测量设备的精度不足 或者取样是错误的 7 分析 2 000 1 400 0 800 0 200 0 400 1 000 1 600 2 200 2 800 12345678910 A 评价人 2 000 1 400 0 800 0 200 0 400 1 000 1 600 2 200 2 800 12345678910 B 评价人 2 000 1 400 0 800 0 200 0 400 1 000 1 6

8、00 2 200 2 800 12345678910 C 评价人 3 00 2 00 1 00 0 00 1 00 2 00 3 00 12345678910 均值图 分析均值图 8 选择合适的参数 根据测量次数 测量人员的数量 样品数量 决定了参数 9 评价 结果评价 先看 的数 据 如果测量设备的分辨力是足够 的 但是NDC小于5 可能是取 样是不正确 NDC应是圆整成整数 例如5 9 最终圆整成5而不是6 数据分级的影响数据分级的影响 分级数目控制分析 1个数据分级 只有下列条件下才可用于控制 与规范相比 过程变差较小 预 期过程变差上的损失函数很平 缓 过程变差主要原因导致均值 偏移

9、对过程参数及指数估计不可接 受 只能表明过程是否正在产生 合格零件 2 4个数据分级 依据过程分布可用于有限控制 可产生不敏感的计量控制图 一般来讲 对过程及指数的估计 不可接受 只提供粗略的估计 5个或更多数据分级 可用于计量控制图建议使用 9 评价 再看GRR数值 评价准则 用于过程控制 1 可接受准则 R R 10 2 可能可接受准则 10 R R 30 需要进行分析 3 不可接受准则 R R 30 9 评价 EV与 AV的数值 一般来说 优先考虑对于变差大的优先进行改 进 在本案例中 应优先考虑改进 AV 也就是说再现性变差 10 改进措施 若重复性若重复性 再现性再现性 仪器需要维护

10、仪器需要维护 例如游标卡尺表面污垢 特别是机加工行业 例如游标卡尺表面污垢 特别是机加工行业 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刚度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刚度 夹紧及检验点需要改进夹紧及检验点需要改进 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零件不规则不太容易测量 例如锥形 物体 或者椭圆产品 零件不规则不太容易测量 例如锥形 物体 或者椭圆产品 10 改进措施 若再现性若再现性 重复性重复性 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及读数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及读数 量具刻度盘上的读数不清楚量具刻度盘上的读数不清楚 可能需要定义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 可能需要定义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 例如电子秤重 不

11、同的 人放置的位置不同 例如电子秤重 不同的 人放置的位置不同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测量方法 不太容易掌握 测量方法 不太容易掌握 10 改进措施 若重复性若重复性 再现性再现性 仪器需要维护仪器需要维护 例如游标卡尺表面污垢 特别是机加工行业 例如游标卡尺表面污垢 特别是机加工行业 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刚度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刚度 夹紧及检验点需要改进夹紧及检验点需要改进 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零件不规则不太容易测量 例如锥形 物体 或者椭圆产品 零件不规则不太容易测量 例如锥形 物体 或者椭圆产品 若再

12、现性若再现性 重复性重复性 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及读数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及读数 量具刻度盘上的读数不清楚量具刻度盘上的读数不清楚 可能需要定义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 可能需要定义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 例如电子秤重 不同的 人放置的位置不同 例如电子秤重 不同的 人放置的位置不同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测量方法 不太容易掌握 测量方法 不太容易掌握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0 改进措施 常见的应对措施常见的应对措施 1 定义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 2 测量人员培训措施 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增加测量固定装置 5 选用更加可靠的测量设备 1 定义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 2 测量人员培训措施 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增加测量固定装置 5 选用更加可靠的测量设备 10 改进措施 11 记录存档 保存MSA的记录 以便向顾客 提交或顾客有要求时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