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128302202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西厢记牡丹亭异同08汉语言文学2班 李群英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还由于其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且具叛逆精神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文将从主题、故事情节、形象塑造、艺术风格等方面浅层分析两篇剧作的异同。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元明戏剧,作家如林,作品似海。元杂剧更有“词山曲海”之称。其繁荣之情况可见一斑。西厢记牡丹亭两部元明时期的扛鼎之作更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并一直演出不衰。两者都有其特殊的时代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两者的主题内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不同,作为爱情故事本身所具有的

2、思想意义也不同。一、主题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就题材而言,两部作品也稍稍接近,主要篇幅写的都是情场,都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良好祝愿。主题都有对封建礼教、门阀婚姻进行揭露和批判。然而主题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同。(一)主题涉及不同(广度)王的西厢记和汤的牡丹亭在主题上都有揭露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但两者主题侧重的范围有所不同,这也反映了两著作在爱情与政治的处理中孰轻孰重的问题。西厢记几乎和政治绝缘,只是一对才子佳人在相国寺里互相倾慕、互诉衷肠,唯一和政治有关系的恐怕只是张生最后迫于老夫人的威逼而赴京赶考一折。这就忽视了政治力量,或者说戏剧忽视了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影响。

3、而牡丹亭中爱情已不再是全部内容,体现出了一定的政治倾向,如柳梦梅一心渴望考取功名,杜丽娘登朝申诉,得到皇帝承认,最后“奉旨完婚” 等情节都涉及一定的政治情感。所以牡丹亭在一定程度上除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也揭示了封建政治对爱情、对家庭、对生活的重大影响。(二)主题内涵不同(深度)如果说王西厢是董西厢的一次较大的量的提高,大大加强了对西厢故事的反封建内涵,那么牡丹亭在主题上更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意义,主题更深刻具体,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前面提到西通过崔张两人双双追求幸福爱情并最终获得美满结果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主题。牡丹亭主题则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通过杜丽娘与

4、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它重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程朱理学,触角直抵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伦理道德,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牡比其他爱情剧有着更高、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1】与牡主题内涵相比,西主题无疑是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广泛深刻。二、情节结构西与牡所描写的都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女的出身名门贵族,美丽温柔,知书达礼,矜持深情,男的则贫困清寒,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崔张、杜柳两对青年不管是佛殿邂逅还是梦中相遇,他们的相识相爱都遵循一见钟情,再

5、见倾心,而后受门第或生死阻力,相思煎熬,最后考取状元及第,大团圆结局这么一个固定模式,但值得比较的是,两戏剧在细节结构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一)西厢记曲折多变,富有戏剧特色(戏剧特色)西厢故事的内容本不复杂,但作家却把它写得波澜起伏,而就因为这些不普通的戏剧情节使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强化了人物塑造,深化了主题。这大概也是杂剧王西厢至今仍保持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舞台效果一个最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西情节复杂艰辛,妙趣横生,主要是反跌突转手法的巧妙运用。【2】比如剧中的情节:佛殿奇逢、寺警许亲、解围赖婚、听琴诉怨、相思成疾、传书订约、夫人拷红、长亭惜别等戏剧冲突常使用突转的手法,既在情理之中

6、,又意料之外,引人入胜,趣味无穷。尤其有趣的一处:莺莺和张生私会的事暴露之后,老夫人大动肝火,决心追究其事,一向家法森严,家世清白的相国门第,哪里能容得此等之事!然而,经红娘一番舌战之后,老夫人居然允婚了。虽然这种允婚是有条件的,但这是一个有力的“突转”。这种峰回路转的突转造成了气氛和情节的大起伏、大发展,实在妙。(二)牡丹亭新奇荒诞,富有传奇特色(传奇特色)明代后期是传奇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在众多传奇作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汤显祖,而汤的五部传奇作品中以牡丹亭影响最为深远,成就最高。作为传奇,牡丹亭无疑是具有传奇的特征,新、奇。明人张岱概括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是“灵奇高妙,已到极处”(答袁箨庵)。

7、在情节结构方面,吕天成称其“巧妙叠出,无境不新”(曲品)。陈继儒称其“翻空转换极矣”(牡丹亭题词)。这种奇特的构思、奇幻的境界,都充分显示出“奇”的特色。【3】例如冥判一折,杜丽娘因梦感伤,一病而亡,魂归地府。地府中的胡判官审理此案,当查明只因玩花而亡,也就是慕色而亡的原因后,判官被杜丽娘的“至情”感动,最终放还杜的魂魄。这一折虽然演的是阴间事,但使我们感受最强烈的,还是杜丽娘的生命欲望、青春活力,因此毫无绝望恐怖的气氛。而关于冥判、惊梦这样离奇的故事情节也被后世广为仿效与借鉴。还有“月明魂游”、“暮来幽媾”、“欢挠痴情”、“人鬼冥誓”等离奇荒诞的情节都充分体现了牡的传奇特色。这些生生死死幽明

8、变幻的艺术情境,又表达了生死不渝而又幽怨酸楚的浪漫主义激情。【4】三、女性意识(一)女主人公的斗争方式方法不同牡虽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但它仍基于现实,剧本创造的人物形象都各具个性,相得益彰。尤其是女主人公丰满的形象更博得了历代读者的格外垂青。与西崔莺莺相比,杜丽娘是一个反抗性更强的艺术形象。这也是两戏剧女性形象最值得探讨和比较的一处。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写得的确成功动人。但,凡读过西厢记的人,无不对红娘这个人物喝彩叫好,而且对其印象之深远远甚于女主人公莺莺,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你看,穿针引线的是红娘,两边鼓励的是红娘,替小姐挨打的是红娘,向老夫人陈说利害的是红娘。而崔莺莺只是在红娘给她铺好

9、的大红地毯上轻款莲步罢了。所以说,由于有红娘这个人物的存在,显得崔莺莺的思想和行动都比较软弱无力。杜丽娘身边也有个丫鬟春香,这对主仆和崔莺莺那对主仆截然不同,后者的丫鬟完全了解主人的心思,前者的丫环却概不了解小姐的隐秘。杜丽娘自游园伤春后,勇敢地做梦,勇敢地寻梦,勇敢地为情所死,勇敢地为情所生,她不依赖任何人的力量,她能主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敢于反叛,且反叛得坚决、彻底,因此也博得了读者的心。这里体现的正是杜丽娘强烈的斗争方式,女性意识的坚定。所以,西厢记和牡丹亭两者女性意识不同。(二)奴婢反封建意识不同前面提到,在西中红娘是舞台上深得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成功的奴婢典型。

10、她聪明机灵、宽大为怀、见义勇为、深谋远虑。崔张的爱情波折,没有红娘从中穿针引线的话是难以促成好事的,当然,这也成为塑造机智巧辩的红娘的素材,成为衬托红娘的背景和手段了。红娘的反封建表现在许多方面。经过波折考验后,在红娘帮助和鼓励下,莺莺终于迈出了叛逆封建礼教关键的一步同张生私合,创造了西厢订情一佳话。此处红娘功不可没,可见出其藐视门第制度的勇气。再如老夫人拷红一折更能见其对封建礼教虚伪性的洞察。老夫人从莺莺的语言深思中看出了破绽,于是,一声“唤红娘来”,便点燃了引爆线,一场激烈的冲突即将爆发。然令人咋舌的是,红娘居然坦然承认两人私情,并反守为攻“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于是滔

11、滔不绝数说老夫人言而无信之过,陈述利害得失过程中,矛盾冲突逐渐缓和。老夫人最后道出:“这小贱人也道的是。我不合养了这个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一场矛盾冲突告息。而红娘以封建礼教之矛攻老夫人封建门第思想之盾正是这场舌辩成功的关键。相比之下,西中丫环春香则显得安分乖巧多了。剧中可见其一丁点反封建意识大概就只有闹学游园一折,但恐怕那只是其贪玩性格使然罢了。至于在杜丽娘勇敢坚强追求自己的爱情、摆脱封建礼教的羁束过程中,春香的相助、斗争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由此可见,从奴婢反封建意识角度看,红娘在这条反封建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明显。四、艺术特色(一)牡

12、丹亭浪漫主义牡中作者才情表现之一是奇,即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杜丽娘的“死后三年,还魂复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它寄托的是一种浪漫主义理想。无论在全剧构思和人物塑造上,都能大胆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那种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就是剧本浪漫构思的基础。作者正是通过杜丽娘、柳梦梅二人出生入死的爱情,通过梦中相恋、鬼魂成亲这一系列超现实的情节,表达了作者热烈追求的理想世界。其实,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来源于梦境的普遍运用。“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可见梦在牡中是至关重要的关目。比如寻梦一折,“最撩人春色是今年”这句曲词写出了丽娘对满园春色的感叹,留恋旧梦,因惊梦而

13、带来的惆怅。于是又一番寻梦,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萌芽,柳丝低垂,榆钱成串。这就是梦中所到的地方,春意盎然,浪漫虚幻,充满甜蜜的回忆,真是“美满幽香不可言”。可惜,“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梦前”,寻不到梦的惋惜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当“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难以实现时,梦就成了受压抑的情的升华和潜意识的示现。【5】牡中对梦境、幻想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难以排遣内心躁动的表现,也是浪漫主义最集中的表现,像“惊梦”、“冥判”、“魂游”、“回生”都只是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情。 (二)西厢记喜剧结局西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抒情喜剧的典范性作品。其喜剧本色主要表现在:1、西故事情节的主要成分是抒

14、情性的喜剧情节。以崔张团圆作结,喜剧内容占很大比重,尽管有哭宴、长亭送别等悲剧剧目,但仍是一出典型喜剧。2、主人公属于正面的喜剧人物类型。西之所以成为典型性的抒情喜剧作品,和剧作把主人公张生、红娘作为正面喜剧人物来处理是分不开的。张生相思如醉、痴情若狂、轻浮冒失、老实敦厚等,无一不融进喜剧色彩,使人觉得既可笑又可爱。红娘同样具有喜剧性格,她聪明伶俐,只要一上场就马上转入轻快曲调,气氛舒展,给人们带来喜的愉悦与美的享受。 最后一提,团圆结局与全剧抒情喜剧的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首尾贯串,一气呵成,堪称喜剧佳作。【6】 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名著,但由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差异,他们

15、在主题、情节结构、女性意识。艺术特色上都有所不同。西厢记真实描绘了人物情感产生的过程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细致地揭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抒情艺术带有鲜明的写实的倾向;牡丹亭创造了突破生死的戏剧境界,以表达不同寻常的激情,明显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1】 【5】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P234、239【2】 张燕瑾,西厢记浅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P170-174【3】 赵山林,牡丹亭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P9【4】 杜红娇,西厢记牡丹亭抒情艺术的比较,青海师专学报,2003(23):20-22【6】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P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