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范例: 清静悲凉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新读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28298943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范例: 清静悲凉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新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阅读范例: 清静悲凉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新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范例: 清静悲凉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新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范例: 清静悲凉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新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课堂语文的魅力清静悲凉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新读 秋天 ,以其特有的魅力 ,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 ,关于“秋”的诗文 ,可谓汗牛充栋。面对众多的咏秋佳作 ,不少人望而生畏 ,欲写止笔。然而郁达夫却以其散文精品故都的秋 ,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 ,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丰碑。 文贵创新 ,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视角。郁达夫正是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鲜明的个性思想 ,选择独特的角度 ,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 ,使故都的秋内容与形式有新意 ,有特色 ,为咏秋佳作增添了新篇章。古人多怨秋、悲秋 ,写秋之悲凉。郁达夫也写秋之悲凉 ,但情趣与古人不同。古人多把秋之悲凉当做一种人生的愁苦

2、来表现 ,沉浸在悲愁之中。表现秋愁的诗文是美的 ,可诗人本身是痛苦哀怨的。郁达夫却认为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草木衰亡本身就是美好的 ,值得欣赏玩味的。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并无悲苦感受秋天草木衰败和死亡 ,也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拓展。今人多喜秋、赞秋 ,写秋之美好 ,郁达夫也喜秋、赞秋 ,写秋之美好 ,但写法角度又与众不同: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可谓秋有声 ,故欧阳子有秋声赋;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可谓秋有色 ,所以峻青有秋色赋;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可谓秋有形 ,于是毛泽东有六盘山郁达夫慧心独具 ,不写“声” ,不写“色” ,不写“形” ,独写“味”。他深情地说:“我的不

3、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秋有何味?味在何处?还真有点玄妙莫测。然而正是这点“味”体现了秋之“神髓” ,使郁达夫魂牵梦绕。这个“味”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悟性和审美视角 ,使故都的秋在咏秋佳作中独树一帜。一年一度的秋 ,究竟让郁达夫品出点什么“味”呢?文中说得明白:“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这个“清”“静”“悲凉”之味 ,是郁达夫在写作角度上独到的体悟。 这个“清”“静”“悲凉”之味 ,在郁达夫看来 ,不在大都市的繁华喧嚣 ,不在五光十色的商场街道 ,不在人头攒动的公园名胜 ,也不在艳丽多彩的枫叶菊

4、花而是在“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以及在北国常见的“牵牛花、槐蕊、蝉鸣、秋雨、秋枣”单看罗列出的这几种景象 ,好心人恐怕要为郁达夫捏一把汗 ,生怕从这些简单的景象里写不出什么深意 ,品不出什么秋味 ,反而倒了读者的胃口。然而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郁达夫是悟透秋之真谛者 ,他知道该从这种平常景象落笔 ,才能捕捉到秋之精髓 ,从中品尝出绵长不尽的秋味。他看中的芦花 ,与香山的红叶和中山公园的菊花相比 ,从形状到色彩都是朴素无华的;他常去的陶然亭 ,与游人如织的古迹名胜相比 ,是僻远幽静的;他喜看的钓鱼台的柳影 ,与奇花异卉相比 ,是平淡无奇的

5、;他爱听的西山虫唱、潭柘寺的钟声 ,与华美热闹的音乐戏曲相比 ,是单调野趣、古韵悠远的;他钟情的玉泉的夜月 ,与和风丽日相比 ,是清冷静谧的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秋味”。还有再普通不过的“破屋、牵牛花、槐蕊、蝉鸣、秋雨、秋枣” ,这些多数人感到平平常常、索然无味的事物 ,而郁达夫觉得比之北京闻名遐迩的景观 ,更具有故都的秋味 ,更值得玩味品尝。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景观和花草 ,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 ,就源于北平的角角落落 ,源于寻常百姓之家 ,源于自然界那些自生自灭 ,不被人注意的普通事物中如此写秋 ,看似平淡无奇 ,实则秋味更足 ,意境更深。作者说:“在北平即使不出

6、门去罢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 ,淡红色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租人家一椽破屋”欣赏风景 ,为什么要“破屋”?“新屋”不是更舒适美观吗?太新、太舒服了 ,就只有实用价值 ,没有历史沧桑感和回味了。千年故都 ,历史悠久 ,底

7、蕴深厚 ,一切(包括秋味)都不在表层 ,而在深层底里。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浓茶是苦的 ,但有回味之甘 ,在悠闲中 ,要慢慢品味 ,才能品出秋之滋味 ,才能越品越有味 ,才有雅趣的姿态和内涵。缺乏文化修养的人是不能胜任这种欣赏的。牵牛花是再普通不过的花卉 ,很少见它登文人的大作。然而一入郁文 ,喇叭状的花朵仿佛也在无声地向人们叙说秋天的到来。郁达夫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 ,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 ,而是写牵牛花的色彩。他自信地认定: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 ,淡红色最下”。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带有鲜明的个性 ,是郁达夫心灵色彩的折射。蓝色属冷色 ,红色属暖色。郁达夫是偏

8、爱“清、静、悲凉”冷色调 ,而厌避红艳热闹的暖色调的。后文写枣子等秋果 ,也是单单抓住尚未成熟时的形色:“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 ,正是秋的全盛时期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 ,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 ,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都是突出故都秋之清净 ,与高阔的蓝天形成和谐的秋之基调 ,给人总的感觉是“清凉疏朗”。显然 ,郁达夫极力逃避浓艳 ,追求一种“淡雅”因“淡”而“雅”。“淡雅”中常常包含着“高雅” ,蕴涵着的文人的“雅趣” ,超出了平民浓艳的“俗趣”。这需要古典文化的修养和高雅的心灵 ,

9、否则就会视而不见 ,感而不觉。牵牛花的色调已经十分素淡了 ,但作者似乎还觉得不过瘾 ,不够味 ,还要强调:“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作陪衬 ,为什么就更雅致、更富有诗意呢?青草不是更好吗?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 ,要欣赏不难;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 ,难道也值得欣赏吗?这正是郁达夫独有的的情趣所在 ,秋草增加了萧瑟的秋意 ,是郁达夫特意营造出的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碧绿的天色” “尖细且长的秋草”加上“牵牛花的蓝朵” ,难道不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吗?郁达夫把“清”、“静”作为美来欣赏 ,尚不难理解 ,也并非郁达

10、夫的首创。而把“悲凉”当作美来欣赏 ,就令人有些费解了 ,是郁达夫的独有。秋的悲凉为何是美的呢?在郁达夫看来 ,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具有感悟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蓬勃 ,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 ,是一种美的感受;生命的衰败 ,启示人类沉思生命的周期 ,引发悲凉沧桑之感 ,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也具有审美价值。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衰败 ,在世俗生活中是负价值的 ,在艺术表现中却可能是正价值的。槐花本来就是一般人不屑一顾的东西 ,而郁达夫欣赏的又是快要衰亡的“落蕊”。郁达夫不像一般人那样欣赏欣欣向荣的景观 ,而是欣赏残败、悲凉的生命。那种无

11、声无息的槐蕊 ,夜里悄然而落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 ,它使人惊奇 ,更使人感到秋的“静谧”。文章如果仅写到此 ,虽然也好 ,未必足妙。槐花的落蕊 ,从世俗眼光来看 ,并不美丽 ,也不动人。视觉上“像花而又不是花” ,形状色彩也不起眼;听觉上“声音也没有”;嗅觉上“气味也没有”;本来一般人是触觉也没有的 ,但作者“脚踏上去 ,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只有非常精致 ,非常文雅的艺术家的心灵 ,才能对生命的消亡有如此精微、深邃的体察。“一点点”和两个“极”字 ,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特意为寻觅“秋味”而迈动纤步 ,全神贯注 ,用心去获取感受的文人雅士的形象。这几乎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

12、的触觉 ,强烈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恬适。不是万籁俱寂 ,哪能有如此细微的体验;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 ,更不会有这样精微的触觉。后者更关键 ,所谓“心如朗月连天静 ,性似寒潭彻底清。”唯有心境超陈拔俗的“恬静” ,屏气宁神 ,用全身地去感受 ,用纤细的神经去触摸 ,方可品尝到深邃无限的秋之醇味。否则 ,满腹的世俗杂念 ,心浮气躁 ,即便满头大汗地跑到西山 ,面对遍山红叶 ,夕阳层林 ,也只能浮光掠影地感受到点滴的物候变化 ,于秋之精义毫无所得。郁达夫写秋蝉 ,也是突出“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与“落蕊”一样仍是对生命衰亡情趣的体味 ,落寞而深沉。寒蝉垂死凄切的“嘶叫”充满整个北平 ,遍布角角落落

13、 ,悲切的“啼唱” ,是家家户户都能听到。从一个广阔的角度写出群蝉齐唱生命挽歌的悲壮。“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震动人的耳鼓。时时引发人的思绪 ,叩击人的心扉 ,萧瑟的气氛笼罩着一切 ,使你无处躲藏。此情此景 ,能不让人顿生“悲凉”之感吗? 写得最绝妙的 ,恐怕莫过于 “秋雨图”了。作者说:“北方的秋雨 ,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 ,下得有味 ,下得更像样。”背景是“灰沉沉的天底下” ,起因是“忽而来了一阵凉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可谓“下得奇”。怎样“有味”和“像样”呢?这凉风裹挟的秋雨 ,透过肌肤 ,直达肺腑 ,使人战栗。按说接下来应着力描写下秋雨的情景了 ,然而并不 ,雨一会儿就住了

14、,太阳又露出脸来。作者着力表现的是秋雨过后 ,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你看他们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咬着烟管 ,拖着缓慢悠闲的声调 ,用浓重的乡音 ,有意无意地寒暄应答:“唉 ,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 ,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秋雨触发了他们苍凉惆怅之情 ,使读者也受到深深的感染。“秋雨图”是一幅生动浓烈的北国民俗画。我们仿佛可以嗅到秋雨过后 ,那带有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 ,耳边仿佛可以听到那悠长悠长 ,平平仄仄的京腔京韵 ,一缕乡愁 ,一缕寂寞的悲凉 ,不是油然而生吗?这一切多么有味 ,多么像样!从这些可以感觉到 ,郁达夫所描写钟情的故都之秋 ,超越了大都

15、市的喧嚣 ,具有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的野趣。郁达夫的恋秋的情结 ,特别是对“清、静、悲凉”之“秋味”的钟爱 ,反映出他的思想与情趣。郁达夫是位典型的伤感文人 ,幼年丧父 ,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 ,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去日本留学 ,受尽异族的歧视 ,更增添了苦闷、消沉的心理 ,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特有的伤感灰冷的色调。此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后 ,北平也即将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郁达夫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秋色的心情 ,重游旧地的。就像一件心爱之物 ,传家瑰宝 ,即将遭受暴力的抢劫 ,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 ,那种无奈低沉的心境自然要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伤感文人 ,郁达夫的心情是低沉了

16、些 ,作品的基调也灰冷了些 ,但从历史角度看 ,还是可以理解接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的。此时在作者看来 ,这种“悲凉”“落寞”就是一种美 ,就是他喜爱咀嚼品尝的东西。这有点像鲁迅病后杂谈中所描写的“病态美”:“生一点病 ,的确也是一种福气秋天薄暮 ,吐半口血 ,两个侍儿扶着 ,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似乎有点“颓废”和“唯美” ,也类似日本传统美学中“幽玄美”和“物哀美”。川端康成小说选中解释“幽玄美”说:“在人的种种情感中 ,只有苦闷、忧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情 ,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中说:“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日本国语大辞典解释“物哀美”:“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 ,大多与雅美、有趣等理性化的、有华彩的情趣不同 ,是一种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绪。” “把外在的物和情感之本的哀相切和而生成的协调的情趣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