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论文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8293865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学院毕业实践报告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引言 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 教学内容要向高质轻负方面转移, 太极拳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它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也符合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它运动量适中, 对场地、设备没有太高的要求, 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效果显著, 是一项随时可练的运动项目。在高校太极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强调太极拳运动健身作用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学习和技击功能的充分认识上,并且通过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改变学生畏难心

2、理和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根据太极拳发展的状况,论述了太极拳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的意义。目录1 高校24式太极拳教学技击性的重要性1.1 太极拳的技击性1.1.1 1 高校24式太极拳教学技击性的重要性1.1 太极拳的技击性1.1.1 24式太极拳举办拳术的本质技击性1.1.2 太极拳具备独特的技击性1.2 高校24式太极拳教学的技击性1.2.1 理解24式太极拳中的技击性1.2.2 加强太极推手练习2 高校24式太极拳教学文化性的重要性2.1 太极拳是优秀的文化2.1.1 太极拳的文化魅力2.1.2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2 高校24式太极拳教学文化性的重要性2.2.1 太极拳

3、运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2.2.2 通过习练24式太极拳领悟太极拳的深刻哲理3 结语高校24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的意义摘 要:根据太极拳发展的状况,论述了太极拳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的意义。太极拳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这项运动有的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太极拳的技击性与文化性。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所得,阐述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太极拳;技击性;文化性;前言太极拳源远流长,其拳理博大精深。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太极拳的创编来源主要是结合古代的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国经络学说,吸

4、取了明代名家拳法,以戚继光的三十二式长拳为雏形,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从而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是我国体育文化的瑰宝。1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派: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其中陈式太极拳是古老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较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有原国家体委根据杨式太极拳创编的“简化太极拳”(即24式),以杨式为主的24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杨、陈、吴、孙等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拳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刻

5、地吸取了众多传统文化的内涵,蕴含丰富的哲理、医理和拳理,具有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和特殊的技击性。2因此我国很早就将它纳入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之中。但是这项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情况不乐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太极拳的动作,没有把太极拳的哲理性和技击性教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在他们看来,太极拳运动量小,动作过于缓慢、柔软,不具备防身功能,只适合中老年人进行身体锻炼,不符合富有朝气、活泼好动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 高校24式太极拳教学技击性的重要性1.1 太极拳的技击性1.

6、1.1 24式太极拳举办拳术的本质技击性武术起源于人类祖先的生产劳动。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主要靠狩猎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获取食物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这时人类还未有意识地把搏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是武术的源头之一。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较大的发展,使人们在劈、砍、击、刺等方面初步积累经验。这时,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的方法的主动性及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武术进入了萌发状态。氏族公社时期,部落战争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人们把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搏击方法加以总结,反复模仿、练习,并传授给

7、下一代。因此,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要的格斗技术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武术的最根本性是它的“技击”性。“技击”一词,姚建军等作出考证,历史上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来源于辞源,谓之击刺之术,后指武术,是基于对“齐人隆技击”和“齐愍以技击强”的注释得出。第二种来源于辞海,谓之战国时期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的步兵。后称搏击敌人的武艺,是基于“齐愍以技击强”的注释得出。第三种来源于汉书刑法志,谓之兵家之技巧,后多指武术。是基于孟康对“齐愍以技击强”的注释得出。最终得出定义:“技击是发生在交战的战场中面对敌人本人时士兵所应用的技巧。”对于“武术”,在体育词典中的

8、定义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的套路和对抗两种运动形式。”由此可以看到,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防身自卫是武术最基本功能的表现。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涵义,如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内容。1.1.2 太极拳具备独特的技击性太极拳综合和吸取了明代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式长拳,并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中医的经络学说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太极拳以“硼、履、挤、按、采、勒、附、靠、进、退、顾、盼、定”

9、为基本技法,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战略思想,在套路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在技击中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借力”,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打来,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太极拳的整劲就在于内外合一、上下协调、前后对应、左右争裹、周身四梢、相吸相斥的一种态势,

10、这种整劲的内涵就是浑圆力、拳无拳、意无意,周身无处不是拳,被患何处发,就靠这种浑圆力,“不丢不顶,沾沾连随”是太极拳技击的基本要求。3太极拳的技击目的足牵动对手重心、推动、退防和制服对手。1.2 高校24式太极拳教学的技击性1.2.1 理解24式太极拳中的技击性24式太极拳里面深含技击性。如24式太极拳第七式左揽雀尾中包含了倗、捋、挤、按的动作。具体动作为:右转收脚抱球,左转出步,弓步棚臂,左转随臂展掌,后坐右转下捋,左转出步搭腕,弓步前挤,后坐分手屈肘收掌弓步按掌。要让学生学好太极拳,熟练动作的技击含义,这对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套路、拳架的准确性及拳路演练的神韵有着很大的影响。反而那些只着重套路

11、及拳架的外形和片面地强调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忽视了它的技击内含的练习方式,使其所特有的技击与健身的魅力也随之黯然失色。4原来对太极拳运动抱有极大兴趣的学生在这些反复动作练习中产生厌学厌练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每个动作的攻防意义都充分地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进行演练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每个动作的技击要领。这样能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太极拳技击、防身的作用。1.2.2 加强太极推手练习推手方法主要有:“掤”用手臂沾接、捧架对方,筑成防线;“捋”顺势向侧方或向后牵引;“挤”向前挤压,逼迫;“按”向下、向前推按;“采”向下牵引,横向分化或进击对方;“肘”用前臂旋转或肘关节制约、攻击对

12、方;“靠”以肩、背挤压。推手时,两人手臂相搭,按着一定的程序相互推挽,周而复始,俗称“打轮”。在“打轮”过程中,双方力争牵制对方,使其失去平衡,进而趁势将对方发放出去。技术高超者能使对方双脚腾空,掷跌于地,自己却安稳自若。推手双方必须保持手臂沾连不脱,在互相黏随的运转中动摇对方的重心。推手禁用腿法,也不准使用摔跤、擒拿、击打等方法。这以踢、打、摔、拿为主的散手项目迥然不同。它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要让学生从基础的技击思想出发,勤加练习推手,从而改变太极拳是“舞术”而非“搏击术”的错误观念。2 高校24式太极拳教学文化性的重要性2.1 太极拳是优秀的文化2.1.

13、1 太极拳的文化魅力太极拳及整个中华武术的形象是精力充沛的、健康阳光的、积极向上的、挑战极限的、挑战自我的。它是以完善自我、发挥自身最大极限和最大潜能为目标的;是勇往直前的、尚武崇德的;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也是具有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打斗拼杀并不是中国武术的唯一形象, 而和平才是中华武术的最高精神和最高境界。太极拳恰好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武术这一最高形象、最高精神和最高境界。因而,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体现, 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太极拳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整个世界。许多国内外有识之士,入迷与太极拳已不单单限于学拳健身,而且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位法国人

14、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太极拳来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太极拳既是祖国绚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它又是凝聚传统文化于一身光耀夺目的明珠。犹如昆仑山上的一棵灵芝,它既是壮丽山河的一个点缀,又是巍巍大山所养育的一株仙草。它所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因为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根深深扎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美学等多学科的广袤深厚的领域因此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2.1.2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运动的理论基础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贯穿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周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天地之道,

15、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的总称,由阴阳构成。宇宙复杂,变化万千,但其间是有法则可寻的,而太极拳就是根据这些法则演变组成的。5太极拳的理论中贯穿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即天人合一。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对立统一”、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以“气生万物”为基点的养生理论等,共同形成了太极拳的整体文化,展现出太极哲理对太极拳文化的深刻影响。由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渗透,使得太极拳功法中处处体现出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修形与悟道、反者道之动、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等朴素辩证法内涵,将看似平淡无奇的太极拳运动,升华到哲学思想的高度。作为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特点,以小取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都包含着丰富而又朴素的辩证法内容,这些技击特点中蕴涵的哲学原理,将“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太极拳运动,经过由修形到悟道的辨证发展,追求天人和谐的修炼目的,希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充分证实了太极拳运动的哲学渊源和理论基础。2.2 高校24式太极拳教学文化性的重要性2.2.1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太极拳的修炼正是强调修生养性、涵养道德、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太极拳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