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第3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28291320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3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第3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第3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第3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第3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第3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第3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第3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客观的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和思想,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

2、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北宋画的“无我之境”由于不使用语词,因此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睛云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都客观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但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圭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但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

3、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 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是在对对象的真实描写上,还是在抒发主观情感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上述第二种意境可以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 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了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

4、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中,而小说则限于自身特点,并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B. 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C. 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D. 在第二种意境中

5、,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了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作比较,最终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B. 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意境在自觉的抒情诗意方面更为浓厚,鲜明。C. 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D. 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因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好任何一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

6、确的一项是(3分)()A. “无我之境”主要是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往往更为宽泛、广阔。B. 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诗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和思想,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思想和情感。C. 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 感受。D. “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鼎足而立,各擅胜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

7、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 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 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材料二: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

8、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 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 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 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 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节选自2017

9、年1月25日每日新报)材料三: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 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 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 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

10、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 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 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材料四: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 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 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 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

11、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 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B.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

12、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B. 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 说明大多数受访者对政府倡议的认同。C. 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

13、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D.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E.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6.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

14、,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 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 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 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

15、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 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 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 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 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