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8287891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芮城县人民政府二一八年五月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调整完善背景一、自然、经济社会概况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三、现行规划及实施情况四、规划调整的必要性第二章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与依据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调整的依据第三章规划调整的主要内容一、规划目标的调整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三、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重大工程建设用地安排五、土地整治规划安排及重点区域分布六、中心城区及开发区土地利用调整七、土地用途区及建设用地管制区第四章“三线”划定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三、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第五章乡(镇

2、)规划土地利用调控一、中心城区乡镇二、区域中心重点镇三、其他乡镇第六章实施保障措施一、严格落实方案指标,同步更新乡级数据库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三、强化土地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四、严格管控“三线”,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五、推进土地整治工作附表54前言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自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对全县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以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现行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为全面落实芮城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保障

3、发展、保护生态资源,芮城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晋国土资办发201492号)的要求,以运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下达的主要规划用地指标/目标为控制指导,并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特编制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依据运城市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结果,结合运城市及芮城县“十三五”纲要发展目标,确定2020年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目标和格局,调整主要规划控制指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保护

4、耕地及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土地利用重点工程和项目用地,并提出实施的保障措施。方案的规划基期年和规划目标年仍分别为2005年和2020年(与原规划相同),并以2015年为规划调整基期年,着重反映20162020年(即“十三五”期内)的土地利用调整安排及其结果情况。规划范围与现行规划一致,即本县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第一章规划调整完善背景一、自然、经济社会概况(一) 自然条件状况1、地理位置芮城县位于山西省南端,运城市西南隅,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是山西省的南大门。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潼关县和河南省的灵宝县相望,北以中条山为界与永济市、盐湖区毗连,东与平陆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4110

5、58,北纬34353451之间,县境东西长65.7公里,南北宽28.8公里,为一东西狭长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175.55平方公里(117554.83公顷)。2、自然环境地貌:本县地处中条山南部,黄河北面,东西长,南北窄,北高南低。县域南部的地势低缓,沟壑纵横,是一个多沟多涧的黄土丘陵地区,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最高处为中条山的雪花山(海拔1993米),最低处为黄河谷地(海拔302米)。北部中条山,由西而东横亘整个县界。中部沿风陵渡至陌南公路的学张乡以东,地势较为平坦,海拔在600米左右。本县的东部地区,洪积扇广布山前,倾斜平原低洼带横贯中央,黄土高台地南坝略高,故而地形比较

6、平坦;西部地区,大部分为黄土高台地,台面高差较大,水力侵蚀严重,沟谷密布,梁峁程罗。水文:本县位于黄河北干流与东干流的转折点。黄河北由永济首阳入境进入本县,经风陵渡向东流,到陌南镇大沟南村东南出境,本县境内黄河全长80.3公里,其中西部小北干流7.5公里,三门峡水库尾长72.8公里,纵坡22.5/10000,最宽13公里,最窄2.5公里,潼关站多年平均流量为2300m3/s,汛期洪峰流量15400m3/s(频率为5%)。境内河流除黄河流经县之西、南部外,尚有安家涧、孙家涧、葡萄涧、恭水涧等,均发源于中条山北流注入黄河。气候:本县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雨少风多,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盛行

7、西北季风,冬干燥春干旱,春旱对农作物春播和生长不利。汛期69月,盛行东南季风,降水集中,汛期降水占全年的60%左右。全县多年平均气温为14,最热月是7月,最冷月是1月,年降雨量600毫米,霜冻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三月下旬,无霜期200天。(二) 经济社会概况全县现辖7镇3乡,即:魏镇、风陵渡镇、陌南镇、西陌镇、永乐镇、大王镇、阳城镇、东垆乡、南卫乡、学张乡。2015年,全县总人口为40.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9.14万人,城镇化率为47.1%。全县生态农业效益日益凸显,近年集中发展的干果经济带、水果产业经济林带和高效作物经济带,以及风陵渡花椒、阳城红枣和南卫、东垆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大”经济观

8、光循环圈,形成了苹果、花椒、红枣、芦笋、大棚菜五大特色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土地利用现状依据本县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并经转换为规划地类,2015年全县的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情况为:1、农用地农用地面积为802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27%。包括:耕地:面积为44668.9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5.66%。其中:水田43.86公顷、水浇地28736.1公顷、旱地15888.95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0.10%、64.33%和35.57%。在耕地中,包括有25度以上坡耕地1748.29公顷、梯田143.11公顷。全县的耕地在风陵渡镇、永乐镇和陌南镇等平川

9、区分布较多。园地:面积为22529.5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8.07%。其中:果园14872.96公顷、其他园地7656.61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的66.02%和33.98%。园地主要分布在风陵渡镇、陌南镇及阳城镇。林地:面积为6655.9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29%。其中:有林地4846.15公顷、灌木林地22.21公顷、其他林地1787.57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72.81%、0.33%和26.86%。林地主要分布在本县北部山区,其中大王镇、陌南镇及西陌镇分布较多。其他农用地:面积为6401.1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98%。其中: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和田坎

10、的面积依次为153.50公顷、1796.35公顷、402.54公顷、105.38公顷和3943.19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2.40%、28.06%、6.29%、1.65%和61.60%。设施农用地面积最大的为永乐镇和阳城镇,农村道路面积较大的为古魏镇、风陵渡镇和陌南镇,坑塘水面集中分布在陌南镇,农田水利用地面积最大的为东垆乡、南卫乡。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为10729.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3%。包括: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0086.2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3.97%。其中:城镇用地面积为1735.30公顷,农村居民点8038.33公顷,采矿用地312.60公顷。全县城镇工

11、矿用地合计为2047.9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06.99平方米(2015年城镇人口为19.14万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643.1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03%。其中:交通运输用地479公顷(含铁路用地19.61公顷、公路用地459.39公顷),主要分布于风陵渡镇、陌南镇;水利建设用地22.05公顷(含水库水面6.64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5.41公顷),主要分布于古魏镇、陌南镇、东垆乡;其它建设用地面积为142.10公顷(含风景名胜设施用地78.61公顷、特殊用地63.49公顷),分布于南卫乡和古魏镇。3、其他土地其他土地面积为26569.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6

12、0%。包括:水域:面积为4501.36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16.94%。其中:河流水面4402.99公顷、滩涂98.37公顷,分别占水域面积的97.81%和2.19%,主要分布在风陵渡镇、陌南镇及南卫乡。自然保留地:面积为22068.57公顷,占其他土地的83.06%, 其中其他草地22039.81公顷、沼泽地3.77公顷、裸地24.99公顷,分别占自然保留地面积的99.87%、0.02%和0.11%。自然保留地在本县的大王镇和阳城镇等2个镇分布较多。(二)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林用地结构不够合理本县地处山西省最南端,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以中条山与永济市、盐湖区毗邻。北部土石山区与中部

13、丘陵区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61%,但林地面积只有6655.9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29%,仅占全县总面积的5.66%,不宜继续耕种的25度以上坡耕地有1748.29公顷,宜林后备资源有2528.61公顷,林业用地所占比重不够合理,使土地的生产潜力和优势不能充分发挥。2、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土地闲置率较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全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较慢,农村宅基地整治效果尚未显现,农村土地利用粗放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2015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7981.41公顷,乡村人均占地371.23平方米(乡村人口为21.5万人),大大超过国家的人均用地标准(150平方

14、米),农村居民点也是各类建设用地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占建设用地的74.39%。三、现行规划及实施情况(一) 规划曾调整/修改情况规划实施至2015年底,本县的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曾进行过2次调整和1次修改。2013年12月,经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晋国土资函20131268号”文件批准实施,对本县土地规划进行了1次调整,其调整主要涉及古魏镇、陌南镇、东垆乡等3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调整类型具体包括允许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之间、上级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之间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本次调整不影响全县规划的主要用地指标。2014年10月,经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局部调整芮

15、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的批复(晋国土资函2014858号)批准实施,对本县土地规划进行了1次局部调整,其调整涉及古魏镇、永乐镇、西陌镇、陌南镇等4个镇,调整类型包括规划的允许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之间的调整、增减挂钩拆旧区布局的调整。本次调整也不影响全县规划的主要用地指标。2015年3月,芮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修改方案通过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运城市及盐湖区等12个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的批复(晋政函201521号)批复。本次县级规划修改,涉及本县的10个乡(镇)的97个行政村,规划修改涉及类型包括:规划的新增允许建设区布局修改,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调入,规划的土地整治区布局修改,补划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本次规划修改,新增补划基本农田面积59.99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