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 文本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8287415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 文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 文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 文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 文本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 文本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 文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 文本(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十堰市人民政府二一七年十一月目 录前 言1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3(一)地质灾害现状3(二)“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4(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9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2(一)规划指导思想12(二)规划原则12(三)规划目标13(四)主要任务15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18(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8(二)地质灾害防治区21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26(一)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26(二)实施调查评价27(三)健全监测预警28(四)实施综合治理29(五)强化应急防治体系建设30(六)提升防灾能力建设31五、资金

2、筹措及实施安排34(一)资金筹措34(二)实施安排34六、保障措施36(一)健全机构,强化管理36(二)统一领导,加强协作36(三)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职责,专群结合36(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37(五)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37(六)规范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37(七)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38附 件:1、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附表附 图:1、十堰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2、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前 言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东风汽车公司发祥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辖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雨量充沛,经济增长显著,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频率高、灾情重,

3、是湖北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之一。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会议精神,落实生态文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意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同时,适应新形势下我省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等法律、法规文件,结合全市交通、建设、水利、土地、矿产

4、、旅游等部门的专项规划,开展十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的编制工作,以下简称规划。我市丹江口库区作为国家级重大工程区已编制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本规划充分考虑了与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的衔接,对库区范围内已纳入专项规划开展防治工作的地质灾害不再重复布置工作,库区内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以该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本次规划范围为十堰市行政区管辖范围,规划对象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规划期为20162025年(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25年)。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

5、巴山区南麓,汉水中上游,北部属秦岭山脉的东段,中部为武当山脉,大巴山脉东段横列于本市南部。全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是我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防治重点区之一。截止2015年12月底,全市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点5253处。其中,滑坡3636处,崩塌180处,不稳定斜坡1402处,泥石流31处,地面塌陷4处。9个县(市、区)均有发育。我市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岩体软硬相间且破碎,易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十堰市位于秦岭褶皱系东段南缘扬子准地台北侧,横跨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区内广泛分布的变质岩岩性软弱,岩体结构较为破碎,风化强烈,滑坡地质灾害大量分布,与第四

6、系松散岩地层结合一起构成了主要易滑地层。在浅变质的辉绿岩和寒武系灰岩、白云岩等坚硬岩地层区发育了少量小规模崩塌。二是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汛期,灾情严重。十堰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于南北气流的交汇地带,易形成暴雨洪灾。全市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密切相关,汛期地质灾害发生率占到全年的80%以上,特别是特大暴雨、持续降雨和局域性“砣子雨”时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近年来,全市汛期极端气候频发,易造成集中群发性地质灾害,灾情严重。全市地质灾害共威胁40.53万人、100.2亿元左右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地质灾害规模小,突发性强、危害大。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抗干扰性较差,在降雨、工程等因素作用下,易突发小型地质灾

7、害,提前预防较难,往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是重大工程区受地质灾害威胁明显。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1040处(段),分布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715处,不稳定库岸325段。重大线性工程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我市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公路等重大线性工程大多穿越地质灾害易发区,交通建设的实施以及运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城镇建设开山,工业建设采矿等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其中,民用建筑工程、城区山地整理及旅游景区开发可能诱发、孕育大量新的地质灾害。(二)“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我市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

8、防治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克服技术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困难,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积极做好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将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了灾害伤亡及财产损失逐年降低的工作目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一、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我市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由上至下的各级管理机构,从市政府到县(市、区)政府再到乡(镇)政府的地

9、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机构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尤其是健全了基层管理机构,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均设立了地质环境管理股(科)室,明确了本地区地质环境管理的职责。同时,乡(镇)一级也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应机构,对乡镇基层国土资源所明确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组织管理职能,从而保证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应急需要。二是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从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到乡(镇)国土资源所都层层签订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建立了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分片包干,业务股(科)室承担具体工作的责任体系。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有关单位、部门及乡(镇)、村(组)也层层签订

10、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将防治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基本形成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织乡村落实群众参与(先由专业队伍指导),由上至下的群测群防体系。对重点地质灾害点(区),建立了监测网点,落实了监测员,明确了监测责任,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防治责任体系。三是以制度为保障,健全地灾防治工作链条。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及时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同级政府审核批准,并组织实施。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险情巡查、汛期排查、灾情速报、灾害预报、应急调查等一系列防灾抢险制度,保证了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第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地质灾害详查和动

11、态巡查。我市不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基础。一是全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在组织完成的1:10万地质灾害普查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400万元,完成全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二是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化水平。重点开展了堵河流域和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在库区蓄水前,详细查明了库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并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42020年)。三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重点围绕丹江口库区及周边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对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规划。四是认真落实汛期巡、排查制度。汛期

12、,我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汛期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工作。针对丹江口库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巡查,在巡查组的指导下认真开展隐患治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全局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及高标准“十有县”创建活动,推动地灾监测点标准化建设,我市九个县(市、区)高标准“十有县”创建都一次性通过了省级验收。全市基本形成了市、县(市、区)、乡(镇)三级监测体系,近千名群测群防监测员在防治一线开展监测工作,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实现了专人盯防。我市专项监测工作稳步推进。全市11个省级督办重点监测点和湖北省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持续保持“零死亡”。在

13、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基础上,我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渐次推进,有序发展,三级预警预报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120余万元,在45个重点地质灾害点建立了气象自动雨量观测站,逐步完善了市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系统。通过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达到提前预警,及时防范。近年,市国土资源局与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共21次,其中三级预警19次,二级预警2次,成功预报3次,为实现“主动预警、提前避让”创造了条件。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效果明显。一方面,我市积极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全省市(州)级率先设立了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目前,我市市级地质灾害防

14、治专项资金每年投入400万元,市级财政累计投入3560万元。另一方面,我市加大对重点地质灾害点勘查治理或避让搬迁力度。“十二五”以来,我市通过自筹资金,配套优惠政策,并结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等政策,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库区移民、补助搬迁地质灾害受灾户8264户65324人,使一大批受灾群众及时摆脱了地质灾害的威胁,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争取项目和市县两级政府投入及吸引社会投资等措施,筹集资金2.54亿元,先后重点实施了腰滩河中心小学滑坡、天河景区滑坡、庙洼不稳定斜坡等31处勘查治理项目,使灾区群众2.

15、32万余人和8.6亿元财产避免了地质灾害威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应急演练常态化,督促各地加强应急避险工作。我市仅2015年全年各地开展应急演练24次,参与群众14230人。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制度,实行汛期24小时地灾专项值守。全市县级管理标准以上的843处地质灾害点都编制了应急防灾预案。地灾应急工作专班先后组织开展应急调查468次,组织撤离群众4133人,成功避让灾害9起,成功转移群众580人,减少财产损失2024万元。第三,加强宣传培训,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不断提高。积极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减灾防灾日,采取多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普及突发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知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装备水平,提高临灾条件下的自救能力。“十二五”以来,我市共开展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培训36余次,培训人员及群众近10000余人,涵盖全市各(区、县)国土资源系统干部和各级乡、镇(街办)、村干部以及各隐患点监测员信息员,发放资料宣传手册3余万册。(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我市地质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