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8286933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3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昆明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昆明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昆明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昆明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明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昆明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二零一六年八月目录前言1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2(一)主要成绩2(二)存在问题7二、“十三五”时期面临形势10(一)发展机遇10(二)面临挑战13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0(一)指导思想15(二)基本原则16(三)发展目标17四、加快结构调整,构建工业产业新体系20(一)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20(二)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29(三)做强关联生产服务业36五、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协同发展新格局37(一)加快云南滇中新区跨越发展38(二)推动昆明高新区和昆明经开区高端发展39(三)促进主城区工业园区转型发展40(四)引导全市一批省级工业

2、园区错位发展41(五)延伸五条工业对外辐射廊道42六、实施创新战略,激发跨越发展新动力43(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44(二)强化研发创新与成果转化46(三)完善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47(四)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48七、提高开放水平,走出跨越发展新路径49(一)健全工业开放合作机制50(二)完善多元开放合作平台51(三)加快企业引进来走出去52(四)深化全面开放合作交流53八、保障措施54(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54(二)优化产业服务环境54(三)强化招商引资工作55(四)加强多元资金扶持56(五)完善工业人才支撑57(六)抓好规划实施监督57前 言“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贯彻

3、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是昆明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战略机遇期。工业作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全市“做大二产”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闯出一条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发展新路子,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为工业发展优势,全力打造昆明工业经济升级版,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科学指导“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行动纲领,是

4、修订工业布局规划和编制“4+4”工业产业等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 58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一)主要成绩“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工业“首位意识”,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打好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三大战役”,推进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三项重点

5、工作,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整体实力稳步提升,为“十三五”时期加快工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工业规模平稳增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全市工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18.73亿元,年均增长9.41%,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78个、竣工276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235.5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991.73亿元,年均增长6%;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709.6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41.76亿元,年均增长7.98%,工业增

6、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6.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608.2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90.62亿元,年均增长10.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从2010年的318.4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65.36亿元,年均增长7.88%。图1-1 “十二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变化情况2重点行业稳步发展。坚持资源型工业转型发展导向,加快推动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优势。“十二五”期间,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全市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93个,完成投资638.19亿元,有力推动了烟草、冶金、非烟轻工、化工等重点行业升级改造。2015年,烟草、冶金、非烟轻工、化

7、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四大优势传统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1.03亿元,比2010年增长70.5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73%。新兴产业开始孕育发展,2015年,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三个新兴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15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5.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73%。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比2010年提升4.5个百分点。专栏1-1 昆明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情况序号行业类别2015年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占

8、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一制造业821.1482.9516.9184.991烟草制品业318.1432.12180.7629.722冶金工业167.0216.8689.2914.683非烟轻工91.19.2063.4510.43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4.778.5654.128.905装备制造业70.057.0777.9612.826医药制造业54.825.5329.034.777建材业32.793.3118.443.03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80.132.410.409其他1.170.121.450.24二采矿业61.886.2534.825.72三电力、热力、燃

9、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7.610.8656.559.30合计990.62100608.281003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建设,企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13家;其中,产值超100亿元企业4家,超50亿元企业4家,超10亿元企业40家。325家企业列入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41家企业进入云南民营企业100强。创建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云南省名牌产品254个、云南省著名商标416个;拥有大型铁路养护机械、铁路牵引变压器、高效内燃机、三七系列等一批在全国知名度和市场

10、占有率较高的优势产品。“十二五”期间,全市22家工业企业境内上市,31家工业企业新三板挂牌,境内上市和新三版挂牌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达到78%。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行业领军企业,其中,云铜股份、云南冶金集团、贵研铂业等有色金属企业规模跻身全国前列,云南白药长期居于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前列。4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工业企业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促进工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推动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形成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各级企业技术中心288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7家。信息技术在全市工业研发设计

11、、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广泛应用,建成云内动力电控柴油机产品设计试验信息化能力建设、云南CY集团机床产品数字集成系统等一批示范项目,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比2010年提升0.2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企业授权发明专利598件,年均增长28.26%;涌现出无人搬运车单机及系统、锡基合金多级真空蒸馏技术、EV71型灭活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技术和产品。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家,在生物、铁路大型养护机械、高档数控机床、稀贵金属新材料、红外微光电子等领域形成一批技术

12、水平国内领先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5园区建设势头良好。坚持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为抓手,以提升项目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引导产业集聚为核心,改造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工业项目入园落地,实现园区提档升格,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83.8%提高到2015年的86.8%。“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89.5亿元,收储土地60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394万平方米;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10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云南滇中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其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截至2015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经开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1

13、4个、市级工业园区1个;其中,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级园区,安宁、五华等10个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呈贡信息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的信息产业专业园区。6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监督管理,严格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坚决遏制新增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千方百计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1.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55%,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95万吨,铜冶炼8.14万吨,炼焦85万吨,电石2.5万吨,水泥40万吨,黄磷0.6万吨,

14、制革43万标张,磺酸4万吨,造纸0.38万吨,合成氨2万吨,磷酸一铵3万吨,硫磺制酸8万吨,饲料级磷酸氢钙3万吨,关停企业24家,超额完成全省下达的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60家,创建工业节水型企业45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累计达327家,累计节电10256.7万千瓦时,节水约177.99万吨,节煤近5.16万吨,产生经济效益4.8亿元。(二)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昆明工业紧跟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取得了平稳较快发展,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工业发展总量小、速度慢、结构重、布局散、创新弱、水平低等主要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重工业靠资源、轻工业靠烟草的发

15、展模式依然没有根本性扭转。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长期以来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外在表现。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1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亟待大幅跨越提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常规指标判断,昆明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是工业自身产业结构却呈现出以原料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特点,总量偏小,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工业发展滞后于全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步伐,对城市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带动支撑作用不强,亟须大幅跨越提升。201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7位,增速排名第19位;在西部11个省市城市中排名第3位,增速排名第9位。2要素成本较高,工业投资环境有待改善。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等因素影响,昆明工业发展各类要素成本较高。土地资源供给紧张,“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用地年均供地面积3000亩左右,支撑工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工业用地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