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小 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例题技巧解读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128285752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记叙文(小 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例题技巧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记叙文(小 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例题技巧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记叙文(小 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例题技巧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记叙文(小 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例题技巧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记叙文(小 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例题技巧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记叙文(小 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例题技巧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记叙文(小 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例题技巧解读(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题 型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一、分析标题的含义1、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二、理解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总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往往是: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记叙文阅读方法之理解题目的含义及

2、作用如何分析文章的“眼睛”记叙文标题含义揣摩 【考点透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综观2008年中考阅读试题,关于文章标题的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有必要来探究此类题的设题类型和答题技巧。 【中考链接】 【设题类型】 从2008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主要题型有三个: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评价标题的好处。 【解题指导】 一、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

3、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附例文:定 格 一 种 倒 下 的 姿势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流行的影像,定格他们到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荣,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教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

4、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人们扒开四川绵竹世遵道镇幼儿园废墟中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在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定格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在四川德阳市看到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地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在四川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红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

5、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在四川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教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在四川绵阳市看到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教师杜正香正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着一个孩子,胸前还护这个孩子。 在四川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的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还都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

6、师却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他紧紧搂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他的手臂锯断。 不仅仅是老师们。 人们还在各地的废墟中,发现了那些躲在父母身下幸存的孩子。在家园崩塌的那一刻,父母用自己的躯体扛住了砸落的重物,为他们阻挡死神。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牺牲去换取孩子们的生命。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但也许就在

7、同一瞬间,他们以不同的姿势,倒在这个刚刚过去的春天。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再如2008年四川眉山卷拔掉那颗蛀牙一文的标题“拔掉那颗蛀牙”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而是用标题来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学会去爱,付出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藤

8、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如2008年江苏南京卷的田野上的白发中的“白发”:(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田野上的白发刘益善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

9、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

10、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

11、。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

12、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

13、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另外,设题类型中的“标题好不好?能不能换另外一个”这类考题实际上也是在考查标题的作用。但是要按照要求来答:第一步,表明观点(如:不可);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的标题的不足。如2008年浙江绍兴卷一只土碗的第8题,参考答案:不可。理由是:(1)“一只土碗”作为小说线索,情节围绕它展开;(2)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3)以“转变”为标题,过于直白,不够含蓄。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

14、全文的线索作用。一只土碗 游睿这是有先生家的客厅,青年和先生相对而坐。 青年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从头到脚都是用钞票堆起来的名牌。他的面前摆着一只土碗。碗毫无特色,是在乡下随处可买到的那种,做工粗劣,而且还有几个缺口。先生微眯着眼睛,从规则的圆形眼镜片里透出专注的目光。先生端着碗,反复端详着,片刻之后,才小心地将碗放下。 没错,这就是我当初准备花20万元买下的那只碗。先生说。 青年呵呵地笑了笑,然后又搓了搓手说,现在现在5万元我就卖给你。如果你真想要的话,价格还可以商量。 哦?先生偏了偏头,有些吃惊地看了看青年。你想通了? 先生是这一带的名人。先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其为人为文在这一带几乎家喻户晓

15、。三年前,先生被一所大学邀去做讲座。先生历来为人低调,讲座开始前先生谢绝了校方前来迎接的专车,一个人徒步来到学校。先生喜欢这种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思考问题的生活方式。路过食堂的时候,一个学生和先生撞了个满怀。端在学生手里的碗顿时落到地上,碗里的饭也撒了一地。 先生连连说对不起,并蹲下来捡那只碗。但这时候,先生愣住了。先生看见那只落在地上的竟然是一只土碗,庆幸的是,碗并没有破,但碗的边缘却摔了好几个缺口。先生早年当过知青下乡,他知道除了偏远的乡下,城里是没有人用这种土碗的,更何况是在这充满前卫和时尚的大学校园。 先生抬起头,发现这个端土碗的学生格外清瘦,高高的个子穿着极不合身而且破旧的衣服。看见先生,他连忙退了一步,拿起那只碗怜爱地抚摩着碗上的缺口。先生发现,这个学生的眼睛顿时有些红了。 先生站起身,想对这个学生说点什么,但学生转眼跑开了。先生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 先生的讲座很成功。讲座结束之后先生没有离开。他想起了那只土碗和土碗的主人。经过努力,先生好不容易打听到那个学生的一些情况。那个学生和先生想的一样,来自乡下,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不好,一直是学校帮扶的对象。而他手中的那只土碗,从进校时就在使用。他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