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考作文系列训练 作文素材(含解析含答案)

上传人:短兵 文档编号:128284963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高考作文系列训练 作文素材(含解析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4高考作文系列训练 作文素材(含解析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4高考作文系列训练 作文素材(含解析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4高考作文系列训练 作文素材(含解析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4高考作文系列训练 作文素材(含解析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高考作文系列训练 作文素材(含解析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高考作文系列训练 作文素材(含解析含答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指导之一材多用 作文指导第四篇 作文技巧之“拿来主义”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高考作文的材料哪里找?从教材中找,各科教材、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材料)。从生活中找。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中的故事,自己在旅游、学习、游戏、养宠物、参加

2、社会活动的经历可以当素材。从阅读中找。经典名著、名人传记、人文科学、报刊杂志上有许多素材。从新媒体中找。网络、电视、电视上找素材。我们不是缺乏写作材料,我们缺乏的是发现材料的眼力。材料有限,而话题多变。怎么办? 对同一个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怎么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呢?给你真诀:拉一拉,靠一靠。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靠”过来别扭,那就是失败了。尝试练习: 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论证一些高考作文题目: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3、 司马迁报任安书1、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我们可以这么思考: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人生的转折是什么?他们人生转折的前后表现是否有一致性?紧抓他们人生“转折”不放,其他部分意思都可以舍弃,然后进行想象和扩充,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运用示范: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人生的重大转折,成为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巨大

4、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2、社会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父母同学都是一本书。“读”是了解,是探索,是超越,从读书中能够思索、感悟和品味,请以“读”为题写一篇文章。“读”的内容是什么?“读”和作文材料的契合点在哪?怎样“拉一拉,靠一靠”?运用示范:人,真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文王被拘,推演周易,我读出面对危局的淡定洒脱;仲

5、尼困厄,能作春秋,我读出了面对窘迫的执著追求;屈原放逐,赋得离骚,我读出面对困境的高尚情操。3、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提示:是什么人?他们走的是什么路?运用示范:天生一材,必有一用。天无绝人之路。文王被拘,仲尼困顿,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当此之时,可谓人生绝境,他们似乎已无路可走!但历史证明,他们最后都走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孙子无脚可走,但他走出了一条兵法之圣的非凡之路;左丘双目失明,但他却看到了历史的最深处。4、题目:留给

6、明天。(2005天津卷,命题作文)提示思考:是谁留给明天的是什么 时间之矢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竟时”。创造人生的,是今天;而今天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为明天留下什么。文王被拘,他留给明天的是周易;孔子落难,他留给明天的是春秋;屈原流放,他留给明天的是离骚。圣贤也是人,他们终究也是要死的;然而,他们都为明天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己永垂不朽。的确,明天尚未到来,但明天终会到来。明天将如何到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留给明天一些什么。今天为明天留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明天就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怎么拉?怎么靠?具体做法。1、吃透素材:要熟记并理解历史文化名人最著名的言论(名言、诗句等),对其人生经历

7、进行概括总结,历史文化名人的人生通常是多向度的丰富人生,因此,他们具有作为经典材料而被广泛运用的可能。2、建立关联:找准材料与论点话题的关联点、契合点,通过贯通材料与话题的句子来建立关联,在利用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契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3、剪辑材料:“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围绕话题来剪辑材料,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内容要大胆舍弃。要调整细节片段,即根据文章主题的不同,在一个素材中搜寻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片段,将其加以延长,综合运用各类描写来描摹此处的细节片段。4、论证观点:任何历史文化名人、任何经典材料的使用,在考场作文中应该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至少

8、要有现实因素的注入或暗示。古人只是我们作文的材料;我们的用意不是仅仅谈论古人的事情。在举例之后必须要扣住论点阐释分析。即增加议论抒情句,即根据文章主题和细节片段的不同,在叙事完毕之后,及时对其进行情感或道理的升华点评,以对文章主题进行升华。怎样让素材与作文主题相联系 多层面 宽角度 深挖掘 联主题素材 主题 材素用 工加巧 位定速 材搜广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庄子、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等等常用常新,几乎成了“万金油”式的材料,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考生能够灵活的“一料多用”思考:围绕屈原这个人物所具备的美德,我们可以论证哪些话题。例一: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l)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9、,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是那“鸾(lun)鸟凤皇,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无愧于天,无悔于心)例二:当泪罗江中漾起无浪的水波时,一朵敬畏之花在无声中绽放。波漾的水珠溅到了我的心房,我的心为之一颤,仿佛看到了屈子那忧国忧民的模样,仿佛听到了屈子那悄无声息的哀叹。然而他没有再叹息了,他的罗裳在那一瞬间随着水波的漾动而消失了,而他却不知这轻轻一舞又激励了多少后人我敬畏,敬畏屈子那高洁的心灵,敬畏他那伟大的思想,如一株花朵,散发着高洁的清香。(敬畏是一朵花)例三:三闾大夫放弃了在楚怀王前争宠的机会,选择洁身自好的高

10、尚情操。朝廷上,你拂袖而去,但你的眼神却无法掩饰你的爱国心。你不忍心离开,但你还是拒绝了高官厚禄的诱惑,坚持自己的“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你是伟大的。 拒绝诱惑例四: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是寂寞的,也许是耐不住那份寂寞,他沉江而去,但他却坚守了已延续千年的圣洁之树。“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迈着沉重的步伐,构思着心中美丽的图画。此时此刻。他多想长出一双翅膀,载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飞向他那片圣土;可是,他知道这不可能实现,唯有坚守心灵的那方圣土,才是最终的归宿。为了这份坚守,他用生命记载了历史的永恒。(坚守寂寞)灵犀一点:上面四个文段都以“屈原

11、”为素材,分别论证了四个不同的话题:例一论证的是“选择”,例二是“敬畏” ,例三是“拒绝诱惑”,例四是“坚守寂寞”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屈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选择”“爱国”“悲壮”“一瞬间”“品德”“善良”等主题。练习题:请以屈原的事迹作为素材,写一段话,运用到如下题目:1.做真正的自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

12、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一做真正的自我)2.话题“心灵的选择”:人生是在一匹素锦上描绘自我,身上的每一个色点都要细细斟酌,手拿调色板的那一刻,你开始选择,暖色还是冷色?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汩罗江畔,屈平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在他面前遗放着南后的威逼

13、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出自2002高考广东满分作文站在街口,聆听心的呓语)3.话题“脊梁”: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

14、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15、是的,爱国!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其他人物:素材精选之李白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