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课件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28284509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小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小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麦 第一节 概 述 一 、 小麦生产的重要性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 ,是居第二位重要的粮食作物 。 小麦籽粒营养丰富 , 蛋白质含量高 , 一般为11 14 , 高的可达 18 20 ;氨基酸种类多 , 营养成分丰富 , 适合人体生理需要 。 麦胶蛋白和谷蛋白能使面粉加工制成各种食品 , 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 、生产概况 小麦在世界上分布极广 。 其中 , 欧 、 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栽培面积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 90 , 非洲由于干旱小麦面积很少 , 赤道附近只能种在 3657米以上的高度 。 世界栽培小麦主要是冬小麦 , 与春小麦的面积比例约为 3: 1。 春小麦主要集中在

2、俄罗斯 、 美国和加拿大 , 约占世界春小麦总面积的 90 。 小 麦 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过程 7年 65年 78年 80年 85年 90年 95年 00年总产(万t)单产(kg/种面积( 万h a ) 中国同世界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 ( 2000年平均单产比较 ) (单位: kg/ 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小麦 稻谷 大麦 玉米 黑麦 燕麦 谷子 高粱世界平均 中国(二)四川省小麦生产的发展 小麦是四川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 。 目前 , 四川小麦的发展对策是 , 适当调减种植面积 , 优化小麦布局 , 逐步实现小麦生产产业化;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 , 合理

3、调整品种结构 , 建立简化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 , 实现小麦的优质 、 高产 、 高效 。 一 小麦的温光反应特性 (一) 小麦的感温阶段与感光阶段 1、感温阶段类型: 1) 春性型: 0 ; 5d 2)半冬性型: 0 ; 15d 3) 冬性型: 0 7 ; 30 d 4)强冬性型: 0 3 ; 40d 2、感光阶段类型: 1)迟钝型: 8 16 d(南方春性品种) 2)中等型: 12h ; 24 d (半冬性品种) 3)敏感型: 12h ; 30d (冬性、北方春性品种)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二 )小麦温、光反应特性的指导意义 1、引种 北种南引可能无法抽穗 南种北引早熟低产 2、

4、 确定播期 冬性早播利于增产 春性早播易受冻害 3、 确定合理的播种量 冬性强的分蘖力强, 春性强的分蘖力弱。 4、 确定高产水肥方案 适度增加水肥供应可延缓温、光反应时间,春化时间长分蘖增多,延缓光周期反应增加小穗小花数。 二 、影响小麦的器官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 )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1 种子活力 发芽率、发芽势 发芽率 =( 7供试种子数) 100% 发芽势 =( 3供势种子数) 100% 2 品种特性 休眠期的差异 3 环境因素 水、氧气(田间持水量以 70宜) 温( 1 下限;最适 15 ;上限 30 二 ) 根系的生长 小麦的根系是须根系,由 初生根 (又叫胚根、种子根)和 次生根

5、 (又叫节根、不定根)组成。在种子发芽时先长出一条主胚根,随后在胚轴基部两侧长出 l 2对初生不定根。初生根的数目,一般多为 3 5条。次生根在主茎和分蘖的基部节上长出,一株小麦次生根数目,多的70 80条,少的 10多条,因品种类型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 影响根系的因素 1、温度 2 下限;最适 15 ;上限 30 2、水分 田间持水量以 60宜 3、光照 根冠比随光强增而上升 4、肥料 N、 P、 偏施 系生长减弱 5、土壤通透性 2 (三)分蘖 分蘖是小麦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 。 分蘖不仅直接构成单位面积穗数 ,提高产量 , 而且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 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 。 分蘖俗称

6、“ 发蔸 ” , 可分为胚芽鞘分蘖和分蘖节分蘖 , 而分蘖节分蘖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 影响分蘖的因素 1、温度 3 下限;最适 13 ;上限 19 2、水分 田间持水量以 70宜 3、光照 光强增大分蘖力增强 4、肥料 N、 5、品种 6、措施 播种深度、中耕调节 四)穗分化过程 影幼穗分化的因素 1、光照 短光照可延长小穗小花的分化期 光强不足易造成不孕小花 2、温度 5 以下持续期较长,花粉发育不良 5 穗分化期延长,利于形成大穗 3、水分 (临界期)田间持水量以 70%为宜,水分不足将缩短穗分化期导致穗小粒少,结实率低。 4、肥料 充足的 配合 加籽粒数 (五 )影响籽粒形成与灌浆的

7、因素 1、 开花、授粉 温度 10 下限;最适 18 - 20 ;上限 30 空气湿度 70宜, 30% 影响受精结实 水肥 此期代谢旺盛,需要充足水肥供应 2、籽粒形成与灌浆 温度 12 下限;最适 20 - 22 ;上限 25 光照 籽粒形成时光照不足 库小 灌浆时光照不足 源小 水分 75%为宜;水少或多 肥料 N 适量可防早衰,过量则贪青晚熟 P、 K 促进同化物向籽粒中转移 生长状况诊断 1、长相 弱苗 马耳朵; 壮苗 驴耳朵;旺苗 猪耳朵 2、长势 心叶对比:在最上一片叶则展开时 弱苗 心叶露尖很少, 壮苗 心叶长度达到前一片则展开叶片长度的一半 旺苗 心叶尚未展开,它包裹着的新叶

8、已露尖 3、叶色: 苗期 ” 拔节 碳水化合物增多叶色显“黄” 孕穗 又以 色显“青” 花后 同化物的转运与贮存,叶色显“黄” 四 、小麦各生长阶段栽培管理 拔节孕穗 目标:争取出苗早、全、齐、匀,为壮苗增蘖打基础 措施:选用良种、处理种子、适时播种、补苗追肥 分蘖越冬 播种出苗 目标:促根长叶、促发分蘖、保苗越冬 措施:早施苗肥、冬灌防旱、镇压 目标:协调营养与生殖、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关系,巩固分蘖成穗、增加可孕花数,壮秆防倒。 措施:施好拔节孕穗肥,春灌防渍,水肥调控加化控防倒伏。 收获与贮藏 目标:防早衰贪青,增粒数粒重。 措施:抗旱防涝、根外追肥、防治病虫 开花结实 蜡熟末期最适全收获;

9、 下,趁热收入仓库。 小麦品质与栽培措施 1 播期与播量 白质含量增加,面粉拉力增大 ;播量大于 量下降。 2 施肥 N: 施 生育后期追肥效果较好,高蛋白含量 高产,蛋白质含量和产量间的临界关系( 16%) P: 对 使产量提高、降低蛋白质含 %量(蛋白质总量有所提高)。 K: 使氨基酸向籽粒运输及氨基酸转化为蛋白质的速率加速 S: 土壤缺 时增施 3 灌水 灌水 可增加产量和蛋白质总量,但蛋白质相对含量下降。根系处于衰亡期时,浇水可导致根系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在拔节期到孕穗期浇水较好。 4 收获时期 小麦产量或蛋白质含量均以籽粒蜡熟期收获最好。在蜡熟末期、即籽粒水分在 30以上时收获比较

10、适宜。 小麦: 出苗期、 三叶期、分蘖期 、越冬期、返青起身期、 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 灌浆期、成熟期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要求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即 营养的临界期 和 最大效率期。 小麦 营养临界期 ,对某种养分的要求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敏感而迫切。如果这种养分缺少,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即使以后再补充这种养分,也难以弥补损失。 小麦不同养分的临界期,出现时期不同, 氮素的临界期在分蘖期和孕穗期 ,这两个时期氮素营养供不上,就会使分蘖和穗粒数明显减少,造成减产; 磷素的营养临界期在小麦的三叶期 ; 钾素的临界期在拔节期 。 小麦营养的 最大效率期 ,也因营养元素的不同

11、,出现时期不尽完全相同。 氮素的最大效率期在拔节前至孕穗期 ,需氮量占整个生育期的 37以上, 磷素在抽穗至开花期,钾素在孕穗期。 施肥要点: 施足底肥,培育壮苗 巧施追肥,前氮后移 小麦拔节至孕穗期是氮肥的最大效率期,因此,应把小麦施氮量的移到拔节期追肥,每亩可追施尿素 25 50公斤。 重点根外追肥,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 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是全国农技中心的示范推广项目。所谓超常量,就是平常用量的倍以上。小麦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不仅使小麦茎秆粗壮不倒伏,穗粒增多,灌浆充分,而且能防御小麦青枯和干热风的危害,增强抗旱和耐寒能力,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平均亩增产 15以上。据试验,超常量施用

12、磷酸二氢钾, 2006年亩施磷酸二氢钾 产 山东省小麦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千粒重波动是我国小麦单产不稳的主要原因,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硼 :硼是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硼能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从而提高小麦籽粒品质。 锌 :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活化剂,缺锌会使小麦植株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缺锌一般不会表现症状,但可减产 27%左右。 铜 :缺铜主要表现在面包质地非常疏松、发酵期间 致面包塌陷,无法保持理想的形状。缺铜不利于提高烘烤品质。 镁 :镁的生理功能除促进光合作用和作为酶的激活剂外,还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改善小麦的品质状况。 锰 :锰是硝酸还原酶的活化剂,植物缺锰会影响其对硝酸盐的利用。锰肥增加小麦产量,而且可以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加速有机营养向穗内运转,提高籽粒蛋白质的含量,改善品质。 钼 :钼参加植物体内氮代谢过程,有利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缺钼小麦空壳,不灌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