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8283480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六安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目 录前言. 2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规划背景. 5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9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3第五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21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7第七章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土地利用调控. 29第八章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利用. 31第九章土地整治安排. 32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35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7附表:. 41前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

2、全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的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按照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我市的各项规划调控指标,在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基础上,编制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六安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指导我市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

3、重要依据。第一章总则第一节 规划目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5. 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清查、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办法(

4、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7.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8.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9.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第三节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六安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为1839340公顷,辖金安区、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第四节 规划期限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市域概况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5、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江淮之间,东连合肥市和巢湖市,南邻安庆市和湖北省黄冈市,西接河南省信阳市,北抵淮河与阜阳市隔河相望,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2亿元,总人口为681万人,城镇化率为21.73%。近年来,六安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已达676亿元,总人口710万人,城镇化率达39。二、自然资源概况六安市地处东经11520-11714和北纬3101-3240之间,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岗地和北部平原圩畈三大自然区域,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六安资源丰富而独特,全

6、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9.9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境内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主要河流,有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和白莲崖六大水库。粮、油、棉、麻、栗、茶等大宗农副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境内有金、银、铁、铅、锌、花岗岩等4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5亿吨,远景储量20亿吨,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金寨沙坪沟钼矿探明储量50万吨以上,是安徽省目前发现的唯一特大金属矿床。第二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至2005年底,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5138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30%;建设用地面积为1843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2%;其他土地为1411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7.68%(附表1)。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65156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7215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7.81%);园地面积为56090公顷;林地面积为614993公顷;牧草地面积为1687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89522公顷。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36142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4280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用地面积为5361公顷。其他土地中,水域为111865公顷,自然保留地为29310公顷。全市土地利用率为92.32%,农业用地率为91.16%,土地垦殖率为35.42%,耕地复种指数为127%,林地利用率为33.44%,单位土地产值为0.61万元/公顷,建设用地

8、率为10.02%。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规划实施效果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以来,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成效显著: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得到加强,资源保护强度、环境整治力度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土地市场和土地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发挥了配置土地资源的指导性作用。二、规划实施问题由于上一轮规划编制与实施阶段巨大的经济环境差异,经济总量急剧扩张与经济结构大幅调整,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规划预期,导致上轮规划适用性不足,

9、规划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与规划差距较大,规划缺乏必要弹性,难以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规划目标较为单一,与相关规划协调不足;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社会监督作用不强;规划实施机制不够健全,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内外交通设施的完善助动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国内外产业转移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契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合肥经济圈的建立以及加快皖北及沿淮部分市县发展战略的推进,为六安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也为转变传统土地利用模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带来了机遇。二、挑战本轮规划期将是

10、六安市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期,经济加速成长期和后发优势凸显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当前六安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时期,基础设施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将进一步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困难较大。六安市生态功能保护区众多,资源环境约束较多,土地利用的生态压力较大。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融合产业布局调整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建生态安全防护网络、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使得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困难较大。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11、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7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9%;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1%。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75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二、区域发展功能定位:辐射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承接地;合肥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独具特色的综合型旅游区;江淮地区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第二节土地利用指导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制度,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12、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遵循以下原则: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按照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数量稳定。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性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安排各业、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按照六安市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统筹安排区域、城乡用地,促进经济

13、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减少对市域内生态脆弱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大对生态脆弱区、生态涵养林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围绕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土地利用战略为:耕地保护战略:保持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节约集约战略:积极进行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加快城中村改造;坚持以园带轴、点轴辐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不断

1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区域战略:优化提升城镇集聚区,加快建设合六工业走廊、六舒三工业走廊、新桥产业园等工业聚集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城市理性发展、村镇紧凑布局,全面提升城镇质量、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生态战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注重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加强水生态保护,进一步彰显和提升六安在全省的生态优势。第四节规划主要目标一、总体目标切实落实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各项控制指标,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促进形成“城镇集约、乡村集聚、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

15、模式,提高六安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具体目标:完成省下达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调整农用地布局。全市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不低于648198公顷,2020年不低于645787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561910公顷,质量有提高。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优质耕地的保育;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生态用地建设的关系;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及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将零散的小面积耕地逐步调整至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耕地与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加快农用地整理及农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路、林、沟、渠、田有机结合,农用地系统运作效率显著提高的农地格局。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推进“一核、两轴、六区”城镇空间体系发展。适度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引导城镇发展方向,确保各类基础和支柱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及民生项目的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到2010年控制在188063公顷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94678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到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