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专题5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28282978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专题5 《公民的政治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专题5 《公民的政治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专题5 《公民的政治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专题5 《公民的政治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专题5 《公民的政治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专题5 《公民的政治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专题5 《公民的政治生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5 公民的政治生活1全面理解国家的属性(1)主权属性。每个国家都拥有主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看,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等要素构成的。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2)阶级属性。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属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3)社会管理属性。国家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这一职能从属于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国家的社会管理属性和阶级属性既不能相互对立、相互取代,也不能并列。【典例1】“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这句话表明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民主制与君

2、主制度没有本质区别C由封建国家过渡到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历史的进步D国家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在阐释国家的产生,材料反映的不是国家的产生,A不符合题意。民主制与君主制是不同的两种政体,二者有本质区别,B错误。由封建国家过渡到资本主义国家是历史的进步,这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更替,但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说明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D正确。故本题选D。2区分民主与专政民主专政区别含义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

3、务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适用范围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特征以政治权利的平等实现和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特征以国家力量的强制实施为基本特征功能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为了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只有在统治阶级内部充分实现民主,才能使国家政权获得有效的政治支持和必要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才能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和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保障社会政治稳定,才能使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获得必要的保障【典例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

4、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充分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是A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对人民实行民主与对敌人实行专政两项任务B对少数人实行民主,对多数人实行专政C“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D对人民实行民主才能对敌人实行专政,对敌人实行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答案】D【解析】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是: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只有在人民内部实现充分的民主,才能使国家政权获得有效的政治支持和必要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对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才能巩固人民民主,故D符合题

5、意。A、B、C均不是阐述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与题意不符。3正确区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区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表现。(1)广泛性的表现:主要指向“多”,人民享有的权利广泛,享有民主的主体广泛。(2)真实性的表现:主要指向“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度,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典例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近年来,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充分体现了A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B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C民主具有鲜明的阶

6、级性D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答案】B【解析】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是指民主权利和主体的广泛,材料没有涉及,A不符合题意。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相关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表明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B符合题意。民主的阶级性强调民主只属于统治阶级,材料没有涉及,C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没有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4人民、选民、公民的区别(1)内涵不同人民是泛指一切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成员的总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和社会中居主人翁地位。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选民

7、是指依法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我国选举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凡是具备我国法律所规定的资格要求,都是中国选民。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我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统一的,但在个别情况下,二者是可以分离的,即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受到刑法主刑(拘役、管制、有期徒刑)处罚的犯罪分子,在依法不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况下依然享有选举权,但不享有被选举权。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履行一定义务的人。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8、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外延不同人民是政治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它是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相对应而存在的。现阶段,在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都存在着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因而,国家必须坚持并加强其专政职能。选民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其外延比人民大,选民除了包括人民以外,还包括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依法仍享有选举权的犯罪分子。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其外延比人民、选民都大。公

9、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既包括广大人民,也包括极少数敌人;既包括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也包括依法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典例4】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公民和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民是国家的主人B公民是国家的主人C国家保护全体公民的民主和自由D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的国家性质【答案】A【解析】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A项符合题意;BC项混淆了公民与人民的概念,是错误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10、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5权力和权利的区别(1)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与服从联结在一起。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权力与一定的服从的统一。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2)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法律规定的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例如

11、,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而存在。(3)权利与权力的主要区别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享有者的范围不同。作为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是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的,其享有者的范围是特定的;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法律权力和利益,其享有者的范围是广泛的。国家、社会的管理者行使的是权力,而公民个人、被管理者拥有的是权利。其二,两者行使的选择性与非选择性不同。权力不仅是享有者在职责范围内有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而且意味着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它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而权利虽是法律规定或保护其享有者从事一

12、定行为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法律要求其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其权利有的可以放弃或转让。如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继承人有权接受遗产,也可以放弃继承遗产。【典例5】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此消彼长,权力向权利回归。人民是权力的最终享有者,政府的权力是相对的、有限的,是要受到人民权利的限制和约束的。这启示我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加强对公权力制约和对私权利保障的制度建设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把权力归还于民建立健全对国家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ABCD【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此消彼长,权力向权利回归”

13、,启示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家公权力制约和对公民私权利保障的制度建设,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故项符合题意,题目中“人民是权力的最终享有者,政府的权力是相对的、有限的,是要受到人民权利的限制和约束的”,表明必须对国家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故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两项中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选D。6比较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权利内容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选举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

14、表现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其内容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是公民的重要政治权利【典例6】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检举违法犯罪行为。材料中我国公民行使的政治权利是言论自由发展权选举权监督ABCD【答案】B【解析】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检举违法犯罪行为,材料中我国公民行使的政治权利是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符合题意。选举权和发展权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故选B。7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

15、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2)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从而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典例7】2019年3月30日,在全国各地群众都在沉痛悼念因木里火灾牺牲的消防官兵时,网民尹某却在网上发布多条侮辱四川因公牺牲消防员的言论,现已被公安机关拘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我国公民享有言论等政治自由公民在行使政治权利中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是绝对的我国公民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ABCD【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公民行使权利,未履行义务,而不是我国公民享有言论等政治自由,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在全国各地群众都在沉痛悼念因木里火灾牺牲的消防官兵时,网民尹某却在网上发布多条侮辱四川因公牺牲消防员的言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