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1课文化与社会学案必修3.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203470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第1课文化与社会学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第1课文化与社会学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第1课文化与社会学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第1课文化与社会学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第1课文化与社会学案必修3.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学案第一框:体味文化【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识记 :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 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重点难点】 文化的内涵【自主学习】一、文化“万花筒”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 2、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

2、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 包括 部分和 部分.2、文化是 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 才有文化,文化是 的产物。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 中形成的。(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 中。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 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 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 中,而且表现在

3、 中。(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的文化会把人们引向歧途。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我的发现】 【问题探究】1.你身边的人(家人、老师、同学、朋友或电视上的人物)是如何理解“文化”一词的,他们认为怎样的表现就叫“有文化”?你的看法又是怎样的?2、课本上认为什么是“文化”?你赞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吗?【要点透析】1.文化不只是艺术。像音乐、戏剧等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文化不只是艺术。它既包括世界观、人

4、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外延有异的概念。“文明”的含义比“文化”广泛的多。一方面,“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神或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与“文化”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真题再现】1、改革开放30年来,各种新的事物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出现,各种新的思想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事实表明(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A. B. C.

5、D.2.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党和国家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因为(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促进个人成长的催化剂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A. B. C. D.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

6、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重点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自主学习】(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 , 和 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 是基础, 是 的集中表现, 是 和 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 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 ,给予 以重大影响。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1)在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 、培养 、提高 越来越重要。 (3) 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越突出。2.文化

7、与政治相互交融。(1)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 。(2)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1文化在 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 、 和 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问题探究】材料一 据了解,为购买“超级女声”节目冠名权,蒙牛乳业投入了2800万元。在竞得冠名权后,为了投放“超级女声”标志的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平面媒体广告,蒙牛又追加了将近8000万元的投资。 另据了解,2005年蒙牛向市场投放20亿袋印有

8、“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其中广告和促销费用超过1亿元。材料二 在拉美和亚洲,一些流行歌星、影视巨星、能言善辩或外形很酷的候选人凭借着“剧场效应”,高票当选为议员或政府领导人。/阿诺-施瓦辛格出生在奥地利,原先以健美为职业,后来步入影坛并主演了魔鬼终结者、蒸发密令等一系列知名动作片,他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2003 年10月7日举行的历史性的罢免选举中,原任民主党州长戴维斯被罢免,而共和党候选人施瓦辛格则轻松地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副州长巴斯特曼特而当选为新州长。 探究1 “超级女声”属于什么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材

9、料三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探究2美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要点透析】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2)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

10、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高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正确的方向保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文化软实力.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11、。【真题再现】1.(09江苏卷18)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9福建卷31)200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两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款实力的载体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3.(09山东卷29)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

12、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材料三 山东省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融入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均捉出要加强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并于2008年制定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教生态经济匡发展规划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解析】本题以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考查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中,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理论知识应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等角度分析即可【自我归纳】请结合两框的学习列出本课的知识提纲。【自我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