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87313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2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园区星海部(十佳营业部) 园区湖东邻里中心营业部 24小时报名热线:4001-1212-00 http:/ http:/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方剂学(100504)方剂学学科是1992年被评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定为硕士点的学科,(1986年获准授予权)。并于2000年12月获准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现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学科学术带头人李政木教授现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中医

2、药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梁颂名教授、高汉森教授、何国樑教授在方剂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的工作。本学科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中能根据方剂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特点,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开展教学,注重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方剂药物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研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性教学,教学效果好,以冀学者能理解、掌握方剂学的精髓,学以致用,提高临证用方、组方的能力和诊疗的基本技能。教学研究课题“七年制硕士班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方剂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于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此外,本学科导师

3、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工作的开展。本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研究方向,近几年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科研课题十几项。对指导方剂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一系列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十分有利。方剂学科的研究方向有:1.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主要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组方科学性研究,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获得省自然基金、省科委资助的研究课题“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法对交泰丸配伍的研究”、“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配伍研究”等。2.中药复方药理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如“基于

4、多目标优化的麻杏石甘汤抗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麻杏甘石汤对抗原诱导小鼠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理”,“方剂“性味配伍”药效基础初探”等课题分别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3.岭南特色方剂的继承发扬整理研究:如“岭南中医民间单方、验方的收集整理方法研究”、“历代岭南中医医案及经方验方的收集整理方法研究”,为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资助项目。本学科导师组成员有:李政木教授、何国樑教授、施旭光教授、全世建教授、何奇宽教授,高洁副教授、黎同明副教授。本学科曾于1973、1978年先后两次主编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方剂学,(即三版、四版,第三版后来改为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之用),1975年主编全国海外函授教材

5、方剂学。1979年又主编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教材方剂学。2001年又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方剂学(本科),近年来又参加了全国教材21世纪、新世纪七年制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等等。同时该学科教师论著颇丰,1979年以来在全国各地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有中医方药学、临床方剂学、中药方剂多选题集、中药毒性防治、临床方剂手册、临床疗效新方、汉英常用中医处方手册、中医内科处方手册、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疾病饮食疗法、方剂学应试指南、中西医汇通常用方剂、伤寒、金匮方歌诀新编、实用妇科方剂等等,这些不但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而且对今后方剂学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和要求,也反映了本学科的老师对方剂学专业有深厚而

6、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宽广而独特的用方经验,并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其中中医方药学曾于1978年获卫生部科学大会二等奖。在学科建设上,本学科既制定了适合各专业、不同层次班种应用的教学大纲,也修订了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明确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同时学科也配备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方剂学药理实验室以及开展基础实验的仪器设备、大量图书、文献资料,而且目前正加紧学科的内涵建设,包括相应的人员及实验仪器设备的补充,以满足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进一步需要,使学科向高一层次发展。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要求必修的政治、英语、医学统计学的课程外,还要选修中药实验设计、药物动力学、DME、电子计算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

7、学以及免疫学、伤寒论、温病学等课程。为以后开展方剂(中药复方)的药理或临床的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从1987年以来,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50名以上。据反馈,本专业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素质较高,基础理论扎实,实验动手能力强,现均在医、药研究工作岗位上发挥主干作用,有的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施旭光教授施旭光,男,广东省饶平县人,1965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方剂学导师;198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方剂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学术造旨较深。教学上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备课认真,教学效果较好,2006年获得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先后

8、主持与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6项,发表学术论文45篇,主编专著5本。2007年被评为学院科技先进工作者。已招收研究生7人;2006年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评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06年被聘为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在国内同行中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全世建教授全世建,男,籍贯,湖北南漳县,1966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专业教授,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任广东省药学会老年药学会委员、西藏藏医学院藏药系副主任。为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方剂的配伍研究、方剂的临

9、床运用研究。在交泰丸、猪苓汤、关木通的配伍研究及糖尿病、风湿病、失眠等疾病的临床方药治疗方面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教学效果好,能开展方剂学双语(中英)教学,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讲课比赛中获奖。主持及参与国家、省、厅局级各类课题7项,发表学论文三十多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七部。已招生硕士生7名,包括港澳研究生。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高洁副教授高洁,女,1971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副教授,中医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务委员。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在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3年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

10、教研室任职,主要从事方剂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方剂的配伍规律,以及中药复方的药理、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擅长中医药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教学方面,承担各层次、各专业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优良。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省级重点课题等各级课题十多项。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SCI收录4篇。主编及参编方剂学教材、学术论著5部。获中药学院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表彰。黎同明副教授黎同明,男,河南省光山县人,1971年6月出生,副教授,中医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协会方剂专业

11、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对古方名方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高学术造诣。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的科研工作;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著作1部。并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的内科专家门诊工作,医疗水平较高,深受患者的好评。药剂学(100702)本学科是药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于2004年获硕士授权点,有广东省重点学科中药学(20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制药学(2001年)建设的支撑,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国内一流的实验仪器设备,研

12、究方向突出中药特色,注重中西药物制剂共同发展。拥有周莉玲、程怡等知名教授,以及十多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共同组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自身优势的三个研究方向。中药经皮给药系统及药动学研究方向 利用微透析、脂质体等技术,从事中、西药物及其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经皮吸收局部及全身药物动力学研究。该方向现在承担包括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微透析技术在中药经皮给药系统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省自然基金2项,还有多项厅局级和横向开发研究课题,共获得研

13、究经费达150多万元。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方向 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囊化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和膜控释技术等现代制药新技术,将中药活性成分或化学药物制成各种新制剂,以缓释、控释剂型、靶向给药剂型和自调式给药剂型研究为重点。已开展了“银杏提取物、苦参碱、麝香酮、水蛭素”等的缓控释、靶向制剂的研究。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 开展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新制剂的开发研究,承担了包括“麝香骨架缓释片”、“生脉成骨胶囊”、“九分散喷雾剂”、“香朴正气软胶囊”多个中药新药及名优中成药品种“跌打万花油、感冒软胶囊、华佗再造丸”等的二次产业化开发研究。已实现多项技术和新药成果的成功转让,取得较好社会和经济

14、效益。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专业科研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拥有德国Glatt流床喷雾包衣机、HP-3DCE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气相色谱仪、Waters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300多万元,具备国内一流的实验备件。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3项,横向开发研究课题多项,研究总经费达200多万元。还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项课题。现有发明专利4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载3篇。硕士生导师:程怡、高幼衡、王利胜、王振华、赵瑞芝、凌家俊。主要研究方面:药物新剂型

15、及新技术研究 临床药学研究 新药研究与开发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课程:现代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体内药物分析、物理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经皮给药制剂、临床药学、方药实验设计、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技术药物学、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光谱综合解析、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王振华副教授王振华, 副教授, 男, 河南开封人, 1966年7月出生,药剂学硕士生导师。学术特长: 中药剂型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教学,科研成果: 主持参与省部级近20余项发表论文, 编写教材二部,发表论文近30篇王利胜副教授王利胜,男,湖北利川人,1968年7月生,副教授,博士,药剂学硕士生导师,现任药剂教研室、制剂工艺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药药剂学、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药物动力学,以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教学参考书流程中药药剂学,主编校内教材中药新药研究等学术专著。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并担任中华现代临床医学等学术刊物编委。生药学(100703)生药学专业于2006年9月获准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生药品种鉴定及质量评价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