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86584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疗药品管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疗药品管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医疗药品管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医疗药品管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之一)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罗鸿声按: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专家对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决)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行决不是伪书,而且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人物有:马继兴、钱超尘、冯世纶、丛春雨、王淑民等,马继兴在敦煌古医籍考释:“现在通过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却发现了不少久已失传的古代经方。法要一书虽非梁陶弘景原著,但系隋、唐时人传录陶氏佚文而成。其时上距汉季未远,故所引录当时所见“经方”之文,多系北宋以后学者与医籍所未能得见者,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第一章伤寒杂病论溯源写道:“汉晋许多名医都看到过汤液经法,陶弘景从汤液

2、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辅行诀中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应的方剂和适应证。” 丛春雨在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一书中写道:“该卷是敦煌中医药医经类著作中极具代表性之佳作,不仅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至今在临床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钱超尘在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一文中写道:“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文献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近来钱超尘先生等借张大昌的名义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收集了21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版本汇集成册出版。并将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的书名改为辅行诀五藏用

3、药法要 ,由于这些学者的推波助澜,一时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成了研究伤寒论的热点,上述学者和专家的观点在中医界几成定论,误导了许多学子。然而,笔者花了四个多月认真研读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对其内容进行仔细的考证,却发现此书有许多可疑之处,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正如王雪苔先生所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带有很大根本性的问题。如果确实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表明在北宋初期之前已有此书传世,意义不可低估;如果不曾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肯定是近代作伪,毫无价值可言。”本着实事求是,正本清源的原则,将不定期的推出考证文章,供大家讨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小补肾汤

4、有云:“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骨蒸,赢瘦,脉快者方。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若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二两;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分;心烦者,加竹叶;若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在这一段文字中,有“地榆”“伏龙肝”“遗精”“熟地黄”“牡丹皮”等术语,还有“一分”计量单位。因为上述研究者都肯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遗书,而且为陶弘景所撰,其中的医方汤液经法所载,下面笔者就这些术语进行分析考证。1、遗精:遗精乃中医病证:宋以前医家有“失精”“梦

5、失精”“泄精”“精溢”等名称。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又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云“泄精”,诸病源候论称“精溢”,其中的虚劳病诸候篇云:“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而“遗精”出一词,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其膀胱疝气小肠精漏篇云:“治遗精梦漏,关锁不固,金锁丹。”其后丹溪心法医宗必读景岳全书将遗精列为专篇进行论述。故

6、“遗精”一词乃南宋以后医家用语。2、熟地黄:地黄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前医家称“地黄”、“干地黄”、“生地黄”,未有称“熟地黄”者,考“熟地黄”之名出自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其文曰“熟干地黄最上。出同州,光润而甘美。南方不复识。但以生地黄草烟熏使干黑,洗之煤尽,仍白也。”因而“熟地黄”乃宋以后家所用。3、牡丹皮:亦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医家均称“牡丹”,考牡丹皮之名乃出自金张元素珍珠囊。4、地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魏晋时期名医别录曰;“止脓血,诸瘦,恶疮,除消渴,补绝伤,”“主内漏不止,血不足。”故唐代以前本品主要用于妇科及外科疮疡

7、及金疮;唐药性论补充地榆之重要功用谓:“止血痢”。至宋初日华子本草明确了本品在血证及痢疾方面的重要功用及主治,云:“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止肠风”。宋以后逐渐总结本品之功效为凉血止血,止痢,解毒敛疮。因而,小补肾汤中“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显然为宋代以后的用法。5、伏龙肝:伏龙肝之名出名医别录。6、“分”的计量单位:考汉代计量单位中唯有“铢、两、斤”而无“分”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 知轻重也,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亦云“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

8、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方有云分等者,非分两之分也,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汤酒中,无分等也。在武威医简中的医方有以“分”计量,然武威医简之“分”即份也,并非实际重量钱分的“分”,而是等份之意,为比例之“分”,在方中无分、两混用的现象,方中凡用两者,则均为两,用分则全为分。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有方剂以“分”计量,如:三物小白散、十枣汤、瓜蒂散、半夏散、四逆散和牡蛎泽泻散等,但在方中并无分、两混用的现象。唯宋本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的麻黄升麻汤有分、两同用,其文曰: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

9、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九。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但对比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厥阴病状第三,则云:“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麻黄(去节)二两半、知母十八铢、葳蕤十八铢、黄芩十八铢、

10、升麻一两六铢、当归一两六铢、芍药、桂枝、石膏(碎,绵裹)、干姜、白术、茯苓、麦冬(去心)、甘草(炙),各六铢。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一炊间当汗出愈。”说明宋本为后人所改。此外,辅行诀之小补脾汤中亦有“加茯苓一分”、“加人参一分”、“加干姜一分”;小补肺汤中有“加海蛤一分”、“加泽泻一分”;等语,方中则分、两混用,显然不是汉制。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均将“一分”改为“一两”,并解释为“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其实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说“六铢为一分”,上述

11、汤方中的“一分”为六铢,在上述张仲景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中亦有六铢之量。所以马继兴先生的更改是毫无依据的,他的解释也是一种臆断,如果只有一处是写“一分”,则有误写的可能,而辅行诀中用“分”计量者是多处,又在不同的方剂中,且甲本是按所谓的“原卷子”抄录,而乙本又是张大昌认真整理的,不可能两本都在同一处有误吧!假若小补脾汤、小补肺汤、小补肾汤等为汤液经法之方,则应写作“六铢”而不是“一分”,这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五脏补泻汤方并不是汤液经法之方。从以上分析可知,辅行诀所用术语多为南宋以后医家之语及药名,因而,辅行诀所载方不是汤液经法之方。敦煌遗书写卷的抄写年代,大致在南北朝、隋、唐、五代之间,写本

12、题款有纪年者近千件,其中年代最早者为西凉建初元年(公元405年)所写的十诵比丘戒本,最晚者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的敦煌王曹宗寿编造帙子入报恩寺记,而辅行诀此段文字所用上述术语如 “遗精”“熟地黄”“牡丹皮”均晚于敦煌遗书写卷的最后年限,此外,“地榆”的用法也是宋代以后的用法,故可以肯定辅行诀不是敦煌遗书写卷。这方面的证据在辅行诀的五十一首医方中还有很多,以后笔者将会慢慢贴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之二)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罗鸿声辅行诀云“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明确说明二旦六神大小等汤出自汤液经法。下面我们来分析六神中的大、小朱鸟汤:辅行诀:“小朱鸟汤:治天

13、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赢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者方。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参、姜等五味,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小朱鸟汤中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之语,此一

14、描述出自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及圣济总录等书。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蛊注痢篇云:“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大肠虚者,毒气乘之,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毒气侵食于脏腑,如病蛊注之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鸡肝,与血杂下是也。”和外台秘要。卷二十五蛊注痢篇云:“古今录验疗纯痢血如鹅鸭肝,并协蛊毒方。”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云:“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如鸡鸭肝,与血俱下者,蛊痢也。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 蛊注痢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相似。大朱鸟

15、汤有“恶毒痢,痢下纯血,弱瘦如柴”之语。考汉代,无“痢”之病名,说文亦无“痢”字。内经有“肠澼”之称,傷寒论称“利”“下利”等。魏晋之际,始有“痢”之名,“痢”字出玉篇卷十一疒部:“痢,泻痢也”,葛洪备急肘后方则有“毒痢”之语。此外,在此二方中,阿胶的计量单位为“锭”,阿胶为“三锭”。考小朱鸟汤即为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方中阿胶为“三两”,宋本林亿曾在“三两”下注“一云:三挺”,千金翼方为“三挺”,外台秘要作“阿胶三两”,宋臣注“一云:三片”。考“锭”字,古时用金或银铸成一定形状,名之“锭”,其轻重略有定率,或五两或十两不等,在元以前称“铤”,故清代翟灏通俗编云:“世俗计金银以锭,锭为铤之讹。”后又用作计量金、银、墨等物的单位。汉代时,锭是指盛熟食无足的蒸器,并不是计量单位,如说文:“锭,镫也。” 锭和镫均是古代盛熟食器皿,廣韻:云:“豆有足曰錠,無足曰鐙。”,豆是指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挺”古代可用作挺直物的量词,如仪礼乡饮酒礼:“荐脯五挺”。故辅行诀中大小朱鸟汤之“阿胶三锭”并非汉制。从以上分析可知,汤液经法为西汉时期之书,不可能有“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