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85166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业畜牧行业)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业畜牧行业)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业畜牧行业)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业畜牧行业)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一、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目标,着力发展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缓解我县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立体农业型。全县80以上的新栽幼果、桑、林园中套种了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还发展了果、桑、林园里放养鸡、鸭、羊,稻田里养鱼等多

2、种形式的多层次立体农业。一方面通过建立生物循环系统,改善环境、培肥地力、增加产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合理利用空间时间,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2008年全县柑橘园套种大豆、花生、洋芋等作物3万亩,新增产值1000万元。2、循环农业型。通过以沼气为纽带(人、畜、禽排泄物入池发酵,沼液用作庭院和大田肥料,沼气用作生活能源)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配套,与“猪沼果(粮、菜、林、鱼)”、“猪沼鱼鸭”、“猪沼果鸡(鸭)”、“猪沼林鸡(羊)”等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相连接,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经济、生态”

3、双赢,达到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再生增值化。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户用近3万口,带动年生猪养殖62万头,沼气户年直接增收1960万元。“一口池、一片果(菜、林、鱼)、一户小康人家”,正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3、品质农业型。我局始终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三品”,树立名优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建设一批放心农产品生产基地、放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放心农产品销售窗口,实现绿色生产、干净消费。目前,我县拥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1%,无

4、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1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4.1%,拥有无公害农产品7个,待批绿色食品1个,是全国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重庆市无公害水稻产地县、重庆市无公害柑橘产地县。4、休闲农业型。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一、二产业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旅工农产业化生产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我县以柑橘产业为切入点,发展观果型、观花型、文化型、餐饮型“农家乐”、“乡村游”,已初步建成4个以柑橘为基础的旅游点,成为全市10个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发展。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问

5、题生态循环农业在我县刚刚起步,虽然近年来,对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推广应用,但尚未真正树立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思想桎梏。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维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不仅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至深,且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很难掌握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持不理解的态度,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这严重影响了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技术研发推广滞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依托,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技

6、术创新,然而我县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县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工作依然沿袭“一张嘴,两条腿”老方法,致使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进展缓慢。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2008年我县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已上升到32kg(折纯量),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药使用不当,使部分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导致土壤中地膜的残留量增加,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减产。四是秸杆没有被全部循环利用。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量作物秸杆而是被当作柴火直接烧掉,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

7、染。五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县河流、堰塘被污染的原因之一。六是部分工矿业因污染治理不达标,排放不少粉尘、污水等,污染土地和作物,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可以节能降耗,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既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将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针对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采取“四位一体”的举措有助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1、宣传培训到位。一是开展宣传工作。采取新闻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忠县农业信息网、“巴渝新农网”)、街头发放资料等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

8、重要意义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作用,促使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产观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树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观念。二是开展培训指导工作。首先,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要求技术指导员熟练掌握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他们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水平。其次,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采取分散和集中的办法开展培训和指导,如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设立农技“110”咨询服务热线等。将其生产技术培训到乡镇、村社、农户、田间地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以县级部门、

9、乡镇、村社为单位成立三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技术人员纳入领导小组的专家组,促进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和做法,广泛交流互助、取长补短,促使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兴事业中。2、技术推广到位。结合我县农业特点和气候地理条件,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着力推广应用我县具有的四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一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加通透性;保存和固定土壤氮素,避免养分流失,归还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地养分循环。二是秸秆饲料。秸秆青贮后既可以解决牲畜

10、饲草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又可以过腹还沼、过腹还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良性循环。三是生态富民工程。我县年小麦种植面积18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年生猪出栏59.98万头,完全能够满足全县可建12万户沼气的需求,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在国家资金的扶持下,我县通过三年的实施,使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技术优势,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达到了节省肥料,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五是免耕栽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油菜6大作物被农业部确定为免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目

11、前,我县免耕栽培处于大力发展阶段,面积有5万亩,其中稻草覆盖秋洋芋2万亩,正由一季作物免耕向两季作物免耕、全年免耕发展,由一年免耕栽培向多年连续免耕栽培发展,由粮食作物免耕为主向经济作物并重发展。六是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县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如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万亩、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3、绿色生产到位。一是

12、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即在马灌镇建万亩水稻、油菜高产示范园区,在东溪、永丰镇建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园区,在新立、拔山、涂井(石宝)乡镇建3个万亩标准化柑橘示范园区;在任家镇建5000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区;在新生、任家镇建1000亩苎麻标准化示范园区;在东溪镇建5000亩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二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忠县水坪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按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内,逐渐形成水果加工、茧丝绸加工、畜禽加工、粮油加工等绿色产业聚集带,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三是建立标准化畜牧小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

13、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污,把分散经营的养殖场集中到一个区域内,实现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模式。四是大力发展“三品”。农业“三品”工作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红心咸鸭蛋”、“多宝鱼风波”、“三聚氰胺”等事件,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深远,触目惊心,教训深刻。抓好“三品”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市民吃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事关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09年我局将

14、打造无公害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2000亩;申报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2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4、模式创新到位。一是种养结合型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加循环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畜禽(猪、牛、鸡、鸭)沼粮(果、菜、鱼、茶)”、“林(粮)草牛菌沼”模式。二是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

15、得益彰,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立体种植型,包括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在蟹、虾、鱼等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之间引入螺蛳作为生态系统的二级分解者,使整个系统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立体种养型,就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体系,如“稻鸭共育”。三是再生利用型发展模式。利用牛粪、秸秆等副产物进行食用菌生产,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大田作物”的多级利用和良性循环。利用农业有机物加工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实现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材料化技

16、术,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纤维素薄膜等。四是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利用农村庭院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加工业为辅,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和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如以花果、蔬菜、食用菌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畜禽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庭院种、养、加立体配置模式等。五是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是以生态环境、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我县涂井乡的友谊村和拔山镇的杨柳村“农家乐”星罗棋布,已具规模。5、健全发展体系。我县生态循环农业正在起步,必须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一是确定总体目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总体目标是在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