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上传人:jiaox****ng886 文档编号:128183375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细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细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细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细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教学网(),教案、课件、试题批量打包下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题详细解答(311261)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 曾良策() 第1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孤独,荡涤(d)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ng)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

2、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答案 A解析 B项“省察”的“省”应读“xng”。C项“奋而辞职”的“奋”应为“愤”。D项“披沙捡金”的“捡”应为“拣”;“琅琅上口”,一般多写作“朗朗上口”,“琅”应读“lng”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代表、委员的依法 ,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 ,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 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

3、校百年华诞。 A质对 协议 不日 B质对 协约 翌日 c质询 协约 翌日 D质询 协议 不日答案 D解析 “质对”意思是“对证,对质”,显然不合语境;“质询”的意思是“质疑询问”。“协约”指“双方或多方协商签订条约”或“协商订立的条约”,一般用于国与国之间;“协议”指“共同计议;协商”或“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这里是指一种文件。“翌日”是指“第二天”,“世界各地的校友启程”的时间不可能都是“第二天”;“不日”指“要不了几天”。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

4、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c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梅! 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答案 D解析 A项望文生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说好像外面来的人都是人才。B项张冠李戴,“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C项褒贬误用,“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

5、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D项“马尾巴串豆腐”是歇后语指“别提了”或“串不起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6、。答案 A解析B项语序不当而导致表意不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并非“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应把“具有指纹识别功能”提到“它使用”的前面。C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意图”或“的愿望”。D项赘余而导致搭配不当。删去“看”,或改为“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看”。5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答案 B解析 B项“古稀”指“70岁”,“诲人无倦”扣住“老师”;A项“花甲”是“60岁”;C项是挽联;D项是指“从事教育工作近7

7、0年”。6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夙兴夜寐,靡室劳矣。(诗经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膝王阁序)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孤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答案C解析 A项句应为“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B项句应为“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D项句应为“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二、(12

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lO题。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

9、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

10、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

11、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

12、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7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答案B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乐音”属于听觉,“水灵灵”属于视觉,根据第二段“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

13、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8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答案C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为无中生有,A、B两项在第二段有相关落脚点,D项信息在第三段。9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叉说历来有正面、直接

14、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赴。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答案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五条标准过了头”“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是有裨益的”等信息可以作答。10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

15、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是“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的标准,文中是借以说明“五字标准”“难以使人认可”。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王定国诗集叙 (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