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81328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9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农业畜牧行业)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农业畜牧行业)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农业畜牧行业)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农业畜牧行业)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一、发展基础与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甘肃农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业部的精心指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这一中心任务,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省农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全面完成了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

2、惠农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拓展农民增收新领域,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特别是从2008年起,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使农民收入20092010年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金性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例大幅提高。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3425元,年均增长11.58,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575亿元,比2005年增加266.94亿元;全省粮食总产958.3万

3、吨,连续7年增产,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4.7,较2005年提高5.4个百分点;肉蛋奶总产量142.27万吨,水产品产量1.23万吨,蔬菜总产量1208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2%、12 %、32 %;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达990万亩,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了全省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马铃薯、苹果、蔬菜、牛羊肉等鲜活农产品年调出量达1000万吨以上。 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瓜菜制

4、种基地,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蔬菜优势产区,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提高。2010年底,全省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2700万亩,比2005年增加470万亩。已初步形成1000万亩马铃薯、580万亩蔬菜、250万亩中药材、140万亩玉米制种、430万亩苹果和110万亩酿酒原料的种植规模;49个牛羊产业大县,肉牛存栏354万头、肉羊存栏1602万只,草食畜增加值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全省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36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农民专业合作社4800个,带

5、动农户47.5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显著增强。 4.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公共服务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牛、羊、猪、鸡等畜禽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3%、77%、85%和95%;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灌区农田高效节水等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集成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年度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年增产粮食12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产出水平明显提升;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占全省总饲养量40以上;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质

6、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蔬菜、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55.3万亩,新修梯田49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实施的动植物良种工程及疫病防控体系、农村能源、退牧还草及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项目,使农业基础进一步改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综合执法试点逐步扩大,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兽医、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稳步推进。 (二)基本经验。 1.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确保农

7、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农业工作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宽,组织协调难度大。“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把农业放在突出位置,从省到县普遍设置了农村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中央连续出台7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扶持和保护政策,组织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和扶贫攻坚计划,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贫困面明显下降,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是推进农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坚持顺应天时,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面向市场需求,突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全膜玉米及马铃薯种植面积双双突破

8、1000万亩。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发展路子,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使全省农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特色优势和产业经济优势更加凸显。 3.坚持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种农业补贴政策,落实中央和省级各类补贴76.87亿元,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大农业项目谋划与申报争取工作,落实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38.5亿元,使农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草原等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9、。省级整合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步入快车道。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根本出路。通过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使农业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农业发展方式开始转变,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领域进一步拓展。 5.坚持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基本动力。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10、,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使农业的经营水平和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甘肃农业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态和气候资源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业特色优势初步显现,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得到有效发挥。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农业的基础条件依然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依然不强,现代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十二五”期间,将是推进甘肃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统筹谋划,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加快

11、发展。 (一)有利条件。 1.农业发展的环境将不断优化。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理论体系与措施日益完善。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藏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搞好“三农”工作的行政推动力进一步增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量不断加强,齐抓共管“三农”工作的合力已经形成,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农产品刚性需求稳定增长。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城镇

12、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的关联度、城乡统筹的能力和力度将进一步增强,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提供了更大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标准要求,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4.发展特色农业的区位优势明显。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地形狭长,地貌形态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特别是气温差别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隔离条件好,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面向市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初步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为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不利因素

13、。 1.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仍然薄弱。甘肃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近年来,灌区改造和小流域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小型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近年来,中东部全膜覆盖技术推广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土地立地条件差的基本面貌没有大的改变。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草原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2.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十一五”以来,在中央惠农政策和省级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尽管全省从总体上而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步伐明

14、显加快,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日趋明显,河西走廊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局部地方已向现代农业发展迈进。但广大中东部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发展依然缓慢,传统农业比重大,农民收入水平低,而且差距仍在扩大,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较大。 3.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十一五”以来,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虽然较快,但总量少,服务单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力还不够强,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够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发展层次低,品牌建设滞后,市场认知度不高,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金融发育迟缓,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窄,融资困难。

15、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输转,农业劳动力的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更为严峻的是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使农业科技知识普及难度加大,培养新型农民及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4.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来,全省农民收入增长虽然较快,但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294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8%,而且省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度大。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

16、多,自然灾害对种养业的约束加剧,重大疫情不断发生,农业生产的风险难以掌控,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难度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不高,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有限。 第二章: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任务,立足省情,发挥优势,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积极发展设施高效种植、畜禽水产设施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