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81136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业畜牧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业畜牧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业畜牧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业畜牧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第六稿)湖 南 农 业 大 学二六年六月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第六稿)“十一五”期间,是我校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抉择期。为了加快我校科技发展,努力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湖南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一、 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创新、规范行为、促进转化”的总体思路,取得了突出成就

2、,为顺利实现我校“十五”发展各项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校先后有92个项目列入国家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973”等计划,实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项目、“973”前期项目零的突破。41个项目进入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5年来共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总计11309万元,比“九五”期间(4026万元)增长180.9%。特别是2005年,我校获得合同科技经费达350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我校通过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61项。81项成果获省级以

3、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7项;34个动植物新品种通过省级审(认)定,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申请和授权专利110项,发表论文276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90余篇。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校科技人才队伍达1157人,比九五期间增加 %;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1人,湖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一、二、三层次人选 人,初步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科技创新条件平台日趋改善。“十五”期间,我

4、校建成“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新增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同时,建成了8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40个研究所(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中心)为依托的自主创新基地。(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探索和实践了一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与模式。如“项目+基地+农户”模式、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下乡模式、“双百”工程模式等。特别是我校自主创新的“双百”工程模式,自2004年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

5、,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望成为新时期我省乃至国家层面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新亮点和新样板。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十五”期间,我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入户率均有明显提高,共推广品种56个,应用面积22000万亩,新技术150项,增加经济效益160亿元,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20个,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36亿元。科技信息网络初步形成。引进和开发了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业专家系统、科技信息系统以及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系统。(三)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十五”期间,我校先后与英、美、加、法、日、韩、意、澳等国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新签或续签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6、国外专家友人来我校讲学和学校科技人员出国考察、培训、开展合作科研的人次显著增加,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科技工作的影响力和显示度。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学校除了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科技投入外,自身也逐步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十五”期间,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基金以及科技条件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达 万元,比“九五”期间增加了 %。科技政策建设逐步加强。先后制(修)订后备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基金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加强了科技管理力度。启动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我校科技事业发展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机遇

7、1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湖南,为我校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将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的重大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湖南,必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主力军作用。我校作为湖南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建设创新型湖南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2科技投入的增加,为我校争取各类科技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将在“十五”的基础上大幅度增长。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使得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到“十一五”末达到2。这意味着

8、,“十一五”期间,无论是国家还是湖南省,科技经费将大幅度增加,科技经费的来源渠道将进一步拓宽,这为我校更多更好地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我省是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支撑。我校作为全省唯一的农业高等院校,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必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更进一步释放,从而促进我校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4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为我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广大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有了

9、较大提高;另一方面,新时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任务已由单纯的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举型转变。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必然对农业技术创新、农产品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等需求大大增加。这些又为我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二)挑战1科研氛围不浓,制约了我校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我校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兴校”的战略意识,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多,把科研当作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导致了我校科研氛围不浓、学风浮躁,难以产生重大、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2科技资源整合不足,创新潜力难

10、以充分发挥。一是我校科技公共资源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研经费投入少;二是我校科技资源分割,学科与科研相脱节,人才队伍建设及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相脱节;三是科技资源投入不合理,配置不科学,共享不够,使用效益不高。各学科协作不够,创新团队整合不够,多学科交叉融合集成创新不够,科技对学校发展的支撑不够。3科技创新和转化体系不健全,制约我校科研效益的提高一是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我校基础研究在全国农业高校中居中下游水平,与本省的湘大、师大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基础研究的不足,阻碍了我校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已经成为我校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科技创新与开发队伍人才的数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团队精神有待加强。特别是

11、缺乏学术造诣深、懂管理善经营的科技领军人才和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中青年科技创新与开发骨干。三是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科技、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一方面科技成果大量闲置,难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市场急需的技术难题又得不到解决,尤其是市场急需的、能够突破瓶颈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能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成果缺乏,尚未建立起“从生产实际中来,到生产实际中去”的科研与开发机制。4科技管理改革滞后,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校科研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科研导向和保障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发展的要求,导致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名利、轻实效,缺乏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功利性

12、科研、短平快的“职称科研”、“考核科研”等现象比较普遍,给我校科技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5与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科技发展步伐缓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抢抓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了科技发展步伐,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不要说与国内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就是与省内一些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科技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如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在“十五”初期时尚与我校处在同一档次,但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健全科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措施(如科研计算工作量,纳入收入分配范畴,实行津贴制,不同级别的岗位在科研方面必须达到相应的考核目标等),实现了科技工作的持续快

13、速健康发展和对我校科技工作的超越。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新合并的高校在科技方面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因此,我校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总之,“十一五”期间,是我校科技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认真解决我校科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学校“十一五”发展目标提供支撑,为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科技发展方针,按照建

14、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推动我校科技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0年,我校科技整体实力要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基本建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具有自身特点的自主创新体系;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适应学研产良性互动,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的管理运行体系。逐步形成科技创新促进教育创新,教学、科研、服务相协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发展的局面。科技自主

15、创新和开发能力大幅度增强,成果、专利、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为我校科技强校打下坚实的基础。2具体目标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在农业生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装备、农业经济管理等我校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6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以上;获得授权专利 项以上;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10年达50篇以上。科技创新条件明显改善。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新培育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新建省级以上研究基地3-5个。逐步建立和完善机制灵活、布局合理、管理有效的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科技资源利用率、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率有大幅度提升。科技人才资源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扶持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10名,学术带头人20名,中青年创新人才100名;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扶持和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优秀创新团队20-30个。争取10-15人以上进入国家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投入渠道不断拓宽。争取国家基金、“973”、“863”、国家攻关等各类科技项目达 项,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数2010年达到15项以上,并努力实现重点或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加强政、产、学、研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