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80839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2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烟草粉螟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的研究本研究于2004-2008年在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及玉溪、楚雄烟厂烟叶仓库,对云南烟叶仓库害虫烟草粉螟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性能及其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基本摸清了烟草粉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云南的发生规律,烟草粉螟在云南每年发生3代,群体饲养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326,适宜相对湿度为75%85%,筛选出人工饲料3种2、从801个复烤烟叶、39个初烤烟叶及91个土壤样品中分离出苏云金杆菌752株。经PCR检出含cry基因菌株7株;含cry基因菌株21株。用烟草粉螟的二龄幼虫进行了生

2、物测定,结果发现9d后菌株5、菌株10和菌株18等菌株的校正死亡率都超过了94.0%。从752株苏云金杆菌中筛选出3株优良菌株。3、对3株优良菌株进行了伴孢晶体研究。经液体双相分离法提纯的晶体,电镜观察发现,菌株5、菌株10、菌株18在晶体形状和数量组成上存在差异;它们的电泳图谱也不同,菌株5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和15KD,菌株10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15KD和19KD,菌株18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23KD和15KD。4、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烟草粉螟的防治效果表明,菌株5、菌株10、菌株18对一至五龄幼虫的平均防治效果都在95%以上。在玉溪和楚雄两个试验点的烟叶仓库用优良菌株均匀喷雾处

3、理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5、优良菌株菌剂防治烟草粉螟后,对试验烟叶品质无明显影响。喷菌剂后各处理烟叶化学常规成分与同期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12个月后,烟叶的主要香气成分(苯甲醇、苯乙醇、戊酸、茄酮、新植二烯)的含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烟叶香气部分得以改善;单体烟支的评吸结果表明,喷菌剂的烟支在香气质、香气量、杂气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烟支,在刺激性、劲头、余味方面与对照较为接近,这表明用菌株5、菌株10和菌株18的三种菌剂来防治烟草粉螟后,可使烟叶品质得到部分改善。关键词:烟草粉螟;生物防治;烟叶品质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资源品种抗病性研究由真菌 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4、)Barr. 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 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具毁灭性的、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治理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在于选育并种植抗性品种。由于稻瘟病菌分化存在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其消长动态直接影响到水稻品种抗瘟稳定性。弄清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地域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掌握种群消长动态,有利于建立稻瘟病的流行预测与防控预警;有利于筛选抗病育种材料,加速抗病育种进程,为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种质资源品种抗病性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研究进展。1、基本明确了江西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及种群

5、消长动态。2006-2007年,采集、分离了来自江西省吉安、赣州、上饶、宜春、九江和南昌6个市所辖26个县(区)的穗颈瘟标样,分离到11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利用全国统一的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出5群31个生理小种,以ZA、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3.49%、40.87%;以ZB13、ZB15、ZA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14.78%、12.17%和11.30%;以ZA13,ZB5为重要小种,出现频率均为5.22%,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均在4.0%以下。与20年前相比,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发生了

6、较大变化,过去的优势种群ZG、ZB已被ZA、ZB所取代,优势小种ZG1本次未鉴定出来,几乎消失; ZB13、ZB15相对稳定,但ZA1已上升为优势小种,ZA13、ZB5上升为主要小种。稻瘟病菌小种易变。稻瘟病菌小种与品种之间的关系复杂,表现出多样性。江西属籼稻种植区,粳型小种消减,籼型小种剧增,是小种突变与随品种布局变化发生适应性变异的结果。2、菌株致病力差异及其互作效应。研究稻瘟病菌株致病力与品种抗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单孢菌株的同一生理小种在鉴别寄主之外的品种上致病力不尽一致,有的存在差异。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以测定品种抗小种谱来评定品种抗性在生产上的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对水稻品种

7、进行抗瘟性鉴定,难以在属于同一生理小种的多个单孢菌株中选择代表性菌株。稻瘟病菌株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多菌株混合接种在稻株上的致病力与单菌株比较,多数表现为促进作用,少数表现为抑制作用。根据以上规律,由此建议:水稻抗瘟材料筛选,可采用稻瘟病菌混合菌株接种鉴定;评定品种的抗性,则以测定品种的抗病频率取代测定抗小种谱,可有效克服选择小种代表性菌株难的问题。 3、明确了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东乡野生稻(Oryzae sativa f. spontanea Roschev.,OSFSR)是迄今我国乃至全球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北纬2814),为国家二类保护植物。东乡野生稻具有

8、其他野生稻所没有的强耐冷性(能在-12.80的低温下安全越冬),潜在利用价值极高。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者甚少。为了明确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从中挖掘抗源,作者于2004-2005年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22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对稻瘟病菌混合菌株及AG 7个不同生理小种(菌株)、水稻纹枯病菌、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并对两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东乡野生稻感稻瘟病和纹枯病,但存在中抗个体单株。开展抗稻瘟病育种,在栽培稻抗源缺乏的情况下,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中抗个体材料,对拓宽栽培稻抗病种质来源、缓解抗源供需矛盾和克服当

9、前生产上的近缘抗病基因的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比较1989年与2004年对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研究结果,发现东乡野生稻抗病性稳定,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自然选择的结果。东乡野生稻既有耐冷基因,又存在对多种病害的抗性,是潜在的优质野生抗源。4、2006-2007年,鉴定并明确了131份水稻育种中间材料和136份生产及区试品种的抗瘟性。育种中间材料抗病的29份,占22.14%;生产及区试品种抗病的7份,占5.15 %。这7份抗病品种分别是先农6号、先农12号、K优451、丰优9号、T优6135、金优207、跃新2号,这些品种抗小种谱广,对稻瘟病混合菌株接种的抵抗力也较强,适种区域较

10、为广泛,推广应用相对安全。本次鉴定的材料以感病的居多,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抗病育种工作,提高抗病育种成效,做到育种中间材料的早期抗性筛选至关重要。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品种;东乡野生稻;抗性鉴定水稻-水生作物间种防治病虫害与效益评价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及稻区景观多样性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的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效果与机理,对模式的综合效益作了定量评价。试验是在不施用任何农药条件下,在稻瘟病、纹枯病重灾区内选择感病的齐粒丝苗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早、晚两茬进行水稻-水芋间作(RC)、水稻-水蕹菜间作(RI)、水稻-慈菇(晚茬)间作(RS)、水稻-荸荠(晚茬)间作(RH),

11、以及利用“十字畦”种植旱地作物以增加稻区作物景观多样性(早茬)(FLD)与单作水稻对照(CK)试验,晚茬设单作水稻对照(CK)、单作水芋(C-CK)、单作水蕹菜(I-CK)、单作慈菇(S-CK)、单作荸荠(H-CK)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农田的生态系统中, 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及稻区景观多样性复合模式下的作物田间主要动物群落的丰富度等生物多样性等指数均表现出较大差异,生物群落中天敌、害虫和中性昆虫亚群落各类指数与作物构成的种类数呈显著正相关,即使在病害重灾区和种植感病品种的不利条件下,水稻与水生作物间作能充分利用其自身独特的生境系统功能,包括农田小生境的微气候变化和光照度差异,对水稻病

12、虫害发生都有显著的控防作用,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能力,使水稻稳产和高产,提高稻田生态综合效益,同时,经土地当量比等量化指标的定量分析后表明,水生经济作物与水稻间种模式与单作比较,具有极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水生作物间种能增加稻田动物多样性和动物群落稳定性,有助于天敌对虫害的生态控制。早茬RC、RI、FLD、CK和晚茬RC、RI、RS、RH、CK在丰富度以及其指数 dma的平均值差异极显著,两茬的水稻单作与间种在Sorenson相似性指数S1以及Whittaker相似性指数S2都有较大的差异,CK均与间作有较大的差异,而间作之间相似系数指数较为接近。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对

13、稻田主要动物群落动态有显著影响,早茬各种植模式的动物群落周转量最低值及其出现时间依次为: FLD(30.01、63d)、RC (37.42、62d)、RI(38.94、50d) 、CK(40.28、41d );晚茬动物群落周转量最低值和出现时间依次为:CK(25.00、30d)、RI(27.27、40d)、 RS(16.67、60d)、RH(20.00、50d) 、RC(28.57、60d )。间种模式对迁飞性稻纵卷叶螟成虫的防效,早茬分别为RC(94.66%)RI(87.07%)FLD(72.13%),晚茬分别为RH(90.66%) RS(87.50%)RC(73.51%)RI(57.83%

14、),表现强烈的抗虫性。对三(二)化螟本地虫源防效分别达至RH(94.27%) RS(91.07%)RI(88.02%) RC(80.21%),对白背飞虱的迁入有极显著的避峰作用。试验结果还表明,在水稻间种系列种植模式下,稻区中的主要天敌青蛙、蜘蛛、隐翅虫种群发生有显著增长优势。2、水稻-水生作物间种能改善稻田小气候条件,有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间种模式的叶面积指数(LAI)均高于单作,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间作作物间交错区的辐射强度(Lux) 显著高于单作对照区,而且温度、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明显区别于对照区,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早茬RC、RI、FLD在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效上分别为99.57%、4

15、2.85%,52.45%、34.58%,99.54%、35.34%,RC、RI、FLD和CK的稻瘟病丛率为2.400、10.40、2.673、46.33,在水稻抗稻瘟病级别上分别为MR、MS、MR、S。而纹枯病的病指分别为CK(62.22)RI(40.23) FLD(37.7) RC(35.56) ,在水稻抗纹枯病级别上与抗稻瘟病级别相同,均为MR、MS、MR和S;晚茬纹枯病的病指分别为CK(54.0185)RI(18.4624) RH (12.2228) RC(8.6426)RS (8.1286) ,抗纹枯病级别上为MS、R、R、R、R,纹枯病的防效上分别为RS (84.95%) RC(84

16、.00%) RH (77.37%) RI(65.82%)。3、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复合模式综合效益显著高于对照区。水稻实际产量(kg/666.7m2)早茬分别为RC(424.7)RI(329.15)FLD(302.45)CK(210.7),晚茬分别为RS(342) RH(303.5) RC(301.65) RI(277.5)CK(158.57),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土地当量均大于1。总之,水稻间种复合种植模式能够改善稻田小生境,减少甚至控制主要病虫害,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助于稻田可持续利用。优质油菜“油蔬两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选用优质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优质油菜“油蔬两用”品种筛选,研究了不同摘薹高度对优质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油蔬两用”油菜高产栽培的模式,以5个不同品种的油菜薹为材料,研究了鼓风干燥脱水、远红外干燥脱水、腌制三种不同加工方式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