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8180540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广安经开区、枣山园区、协兴园区、华蓥山景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8月7日广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52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741号)、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安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

2、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广安府办发201721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机遇(一)发展基础。一是资源优势明显。广安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三山”(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两江”(渠江、嘉陵江),气候温暖,热量充足,雨量丰沛,水资源丰富,霜期短,终年植物繁茂,中药材种植优势突出。二是中药材品种多。全市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自然生长的中药材有100多种,主要有薄荷、川藿香、鱼腥草、杜仲、半夏、何首乌、野生山药等,主要集中在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其中分布在邻水县明月山的金毛蕨为全国稀有品种,可为我市培育道地中药材提供选择。适宜种植的中药材有200多个品种,目前已初具规模

3、的有20多个品种,岳池县的银杏、黄精、桔梗等中药材产业已呈相对集中、规模发展态势。三是中药材加工有基础。全市已建成中药材基地5.6万亩,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家,年产值约6.9亿元,年产量约3500吨;在建中药提取类生产企业3家,其中,新建中药提取生产线7条、深加工生产线4条,预计2017年底可建成投产。四是医疗服务发展良好。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中医医院4所,年门诊诊疗64.56万人次;全市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均设置有中医(民族医)科室;全市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00%设立了中医科(室),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84.6%能提供中医药服务;172个乡镇卫生院中96%设立了中医科(室),2787个村

4、卫生站中69.7%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3.5%。虽然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中药材种植分散,缺乏重点品牌。全市中药材种植多为农户分散种植,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较低,缺乏能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品种和大品牌。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全市无中成药生产企业,保健品领域企业在建仅2家,现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多为附加值较低的粗加工企业,尚未引入全国知名大企业,龙头带动能力较弱。三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全市在药材种植、成分提取、标准制定、成药制备、产品研发等方面,缺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使用单位

5、的协同创新不够,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四是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仅有的4所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尚未评定等级,其余3家为二甲中医医疗机构。2015年,全市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次分别仅占全市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次的22.6%和20%,缺乏具备一定规模、影响力广泛、服务能力较强的中医康复养老和养生保健服务企业或连锁机构。五是政策支持合力不够。虽然各地各部门都高度重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但中医药管理和资源配置还不完善,政策没能形成叠加效应,合力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二)发展机遇。一是中医药健康市场前景广阔,产业潜力巨大。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世界再次肯定中医药的价值,也必将推动中医药产业

6、快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民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保健品产业以年均13%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医疗保健服务市场前景广阔。二是中医药健康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医药健康相关规划和专项产业政策,医药保健产业和医疗健康服务实现了快速发展。2015年底,全市中医药企业2家,实现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41.9%,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到43.5%,同比增长23.5%。在人口增长、老龄化、慢性疾病增多和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完善的大趋势下,医药健康需求将日益旺盛。三是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省委、省政

7、府高度重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2015年制定了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推动全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一轮“医改”试点、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重大产业发展工作组推进医药产业发展,为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黄金发展期。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标,以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和信息化发展;按照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做大做强

8、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路径,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速度与质效并举,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推动产业成链发展、有序发展和协同发展,将我市建设为现代中医药健康产业强市。(四)发展目标。总体战略目标:建设“两基地一中心”,即:西部现代中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特色原料药生产基地、川东北医贸物流中心。产业规模目标:力争到2020年,实现中药材种植业产值15亿元,年均增长38%;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收入13.8亿元,年均增长12 %;中药饮片、中药提取、中成药等大健康生产企业达到15户,年产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31%。竞争能力目标:到2020年,销售收入1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至20亿元

9、的企业3户。拥有4个以上销售额超1亿元的重点产品和1个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积极培育1家以上企业争创四川省著名和四川名牌产品。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0%的企业达1户以上。服务能力目标:到2020年,市中医医院力争达到二甲中医医院标准,全市成功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12家,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新建中医医院投入运行。力争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8个以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和15个以上市级中医重点专科。036个月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0%。建设以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或项目)12个。培

10、育示范性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12个。三、发展路径与重点(五)大力提升中药材生产种植数量与品质,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原料基础。合理规划种植区域与品种。根据广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宜药则药的原则,在全市大力发展黄精、银杏、半夏、桔梗、牡丹等中药材品种,以编制的广安市中药材产业种植发展规划为准。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科学建设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调整品种结构。利用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等林地资源建设中药材生态基地,支持和推广林药间种、粮药间作、林下养殖、森林康养等多层次立体环保种植模式。重点推进35种广安道地和特色优势中药材基地建设,鼓励按照GA

11、P规范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开展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中药材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全面建设以县级经作系统为基础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中药材保护体系。协助完成全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科学开发利用本地优质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快我市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推动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升种子种苗的生产、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市级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中心。建设12种濒危稀缺川产道地药材野生抚育、

12、野生变家种培育基地。(六)着重提高中药及健康衍生品生产规模与效益,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分工。以川渝合作(广安)医药产业示范园为重点,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分工,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中药工业优势。着力引进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扶持新开办中药材精深加工生产企业,推动传统饮片、精制饮片、超微饮片、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等加快发展。加快天然植物提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复方中药提取物、单味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紧盯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及其产品和植物提取粉剂、液体等剂型,有效解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发展壮大中医药衍生品产业。围绕中药有效成分,开发和培育具有抗氧化、辅

13、助改善记忆、辅助降血压、血脂、血糖等功能的中药保健品。重点发展抗氧化、肿瘤辅助治疗、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症、亚健康调理等中药养生食品(药膳)。大力发展具有美容、保健功效的中药功能型化妆品,以及采用中医药治疗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各种保健器材等。加快发展低度中药养生保健白酒等药、酒、果、茶等相关联的中医药衍生品。做优产业发展载体。培育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技术,推进绿色制造,通过药品技术转让,引进优势品种和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组织开展“扶优扶强”专项行动,每年筛选确定一批中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园区、企业、项目和骨干产品,争取中省“一对一”支持。

14、做强中药材大品种健康产业链。积极推动更多川产道地药材进入国家药典和药食同源、新资源食品目录。选择12个符合药食同源要求的川产优势特色中药材,实施从规范化种植、提取物到药品生产及其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开发。(七)充分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空间和领域,发挥产业需求拉动效应。优化中医药健康服务空间布局。在保障基本健康服务全覆盖基础上,结合广安实际,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新发展的“一区两带三片”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格局。以广安区、前锋区、广安经开区、枣山园区、协兴园区等为核心,集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高端服务业和新业态。依托独特自然资源,构建以华蓥山脉为主体的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带和以嘉陵江、渠江为主

15、体的河谷康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带。依托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构建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示范片,发展中医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健康养老等多种业态。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服务为补充,专科医疗服务为特色的覆盖市、县、乡三级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在城市新区、城乡郊区、偏远地区等优质资源匮乏地区建设分院和专科。以中医医院为载体,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性质的中医医院,加快发展个体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大力发展社会办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在中医医院及具备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置或明确“治未病”科。培育12个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区及示范性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鼓励发展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多样化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所有中医医院均设置或明确康复科,鼓励设置康复门诊、功能治疗区和独立病房。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康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