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旧.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179724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旧.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知识脉络整合】 含义特征实践基本形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的作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的观点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改造客观世界和 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知识导学 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而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等三个基本要

2、素是客观的。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和认识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践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3、的活动。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的理论。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3)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 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

4、。一个人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经验,是直接经验,叫实际知识。在实践中学好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更要深入实践不断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历史上

5、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5)方法论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思维拓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群众,才能有所作为。4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与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

6、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重点、难点导析 1正确理解实践的形式 (1)实践的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其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具体表现形式,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情况更加复杂。 (2)教材只研究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基本”而不是“全体”的实践活动。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其余的两种基本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它们各自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四点之中,来源和动力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起基础作用的,标准和目的是前两点基础上的引伸和发展。 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1)人们的认识对象不是由人任意规定的,而是实践的需要确定的;(2)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需要服务的;(3)人们在实践中变革事物、改造事物,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才产生了认识,获得什么认识就得参加什么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因在于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认识能力、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

8、一标准 实践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并不难理解,难在理解它是唯一标准,另外实践在检验认识时有时短期内甚至长时间不能检验出是真是假,不曾被实践证明的未必不是科学理论。坚持实践标准,要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 在理解时注意:认识对象和人的认识本身(包括伟人的理论)都不能充当检验认识的根本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能够把认识同客观对象或结果进行对照、比较,而且只有实践能如此,因而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 (1)认识的来源:实践 (2)认识的获得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 (3)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9、认识。 (4)认识的根本目的:指导实践。 (5)认识的基础:实践。 (6)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 (7)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5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不能把科学理论当作标准。 (2)不能把“公认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不能把逻辑证明作为标准。 (4)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 6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民群

10、众在整个“人们”中始终占大多数。(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此时的对应概念是反动派(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那些人)。(3)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概念,此时的对应概念是人民群众中的个人。(4)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也是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5)无论历史情况怎样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背动者)。7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对于“创造”这个词,不能只理解为“直接创造”,还包括“间接创造”。(1)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生产资料,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

11、质前提。(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对此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 (3)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是凝结着人们的各种智慧;某些精神财富就是一些劳动群众直接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8.正确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I)明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及含义。 (2)弄清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正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着改造自然

12、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3)充分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性及要求。 (4)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迷航指南 1全面理解实践概念 (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本身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另一方面,实践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客观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我们

13、必须全面地、辩证地把握实践所固有的这种内在矛盾,否则会导致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 (2)理解实践的含义需要划清两个界限 第一,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质的不同。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大脑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的过程,它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有质的不同。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靠先天本能活动,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话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人类更

14、好地生存与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先形成实践观念,然后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总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生存本能,不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实践悬重要的特征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是客观物质性。这个特征是与人的意识、认识相对而言的,但它是自然界、社会、规律、运动等普遍具有的特征,不是实践单

15、独具有的。当然,实践的这一特征有它的具体内容,即构成实践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因而才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个特征是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从抽象意义上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东西也很多;不是实践所独有的,如人具有社会性,认识具有历史性等。 可见,第一、三个特征都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3实践的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前者是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后者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