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79679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业畜牧行业)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业畜牧行业)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业畜牧行业)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业畜牧行业)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一、基本省情安徽位于华东腹地,辖17地级市,105县、市、区(56县,44市辖区,5个县级市),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六省接壤,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公元1667年(康熙6年)正式建省,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故简称皖。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2010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880万人,城镇化率4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全省

2、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我省小麦、玉米的主产区;江淮之间西面为大别山区,东部为江淮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镶嵌其中,是我省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主产区和著名的鱼米之乡;皖南山区峰奇岭峻,分布有要黄山、九华山等著名山岳,隶属于长江、新安江两大流域。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

3、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是矿产资源大省,种类较全,储量丰富。煤、 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煤炭、铁矿、铜矿、硫铁矿储量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是华东地区著名的能源基地。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

4、面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翻了一番以上;中心城市进一步壮大,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发展势头强劲,皖北地区发展提速,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地区生产总值自2009年起,成为全国第十四个迈进“万亿俱乐部”的省份之后,2010年,达到1200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两倍以上,2010年达到2063.8亿元。在全国各省、区、市GDP含金量排名中,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第三。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合肥经济圈联动发展成效凸显,皖江城市带增长势头强劲,皖北经济增速快于“十五”时期3个百分点以上,皖南旅游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

5、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省生产总值由5350.2亿元增加到12263.4亿元,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提前一年实现万亿元目标,年均增速达13.4%。财政收入由656.5亿元增加到2063.8亿元,增长2.1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054美元提高到近3000美元,与全国相对差距缩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工业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率由34.3%提高到4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以上。自主创新战略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奇瑞成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一批战略性新

6、兴产业加速涌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2倍,专利授权量增长7.3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8倍。家电、汽车等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27.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三农”工作扎实有力推进。全省财政“三农”投入累计2650亿元,年均增长30.4%。粮食产量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687.1亿元。防汛抗旱减灾效益明显,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成绩显著。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率由35.5%提高到43%以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6550亿元,增长3.6倍,

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最大的时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501公里增加到2929公里,建成“村村通”公路6万公里,以快速客运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铺开,港口吞吐能力达3.6亿吨,机场建设加速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确立。 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淮北大堤保护区、蚌埠和淮南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覆盖全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基本建成,光纤通信线路、电话、互联网通达所有行政村。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动力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及控股企业资产规模达6735亿元,效益质量明显提升,非公有

8、制经济比重由49.5%提高到57%以上,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超万亿元。利用省外资金由801亿元增加到6863.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24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新落户我省,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和14.9%,均为“九五”以来最好水平。开创性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853.8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历史性地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延伸,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期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

9、、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一个时期,标志着安徽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谱写了安徽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可以说,安徽省的社会经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三、“十一五”期间安徽农业建设主要成效 “十一五”是农业大省安徽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的五年,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粮食产量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达到616亿斤,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幅提升,农业发展支撑条件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三个跨越、五大发展”。三个跨越一是粮食产量从2005年的521亿斤上升到2010年的616亿斤,总产居全国第6位,连续5

10、年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超过600亿斤以上。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641元,先后迈上3000元、4000元台阶,达到2010年的5285元。三是农产品加工值由2005年的921亿元跨上3000亿元的台阶,达到2010年的3687亿元,5年翻了两番多。五大发展一是粮食生产实现了大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高产创建的新路子。随着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三大行动”的实施,安徽粮食单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特别是小麦高产方面,通过5年的倾力研究,单产由200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3公斤/亩,提高到超过全国水平18.6公斤/亩,全省累计增

11、产超过79亿斤,累计增加产值65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65元。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大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形成了持续增长的新格局。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1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十五”时期高出8.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快速增长期;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上升到5285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三是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大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迅猛发展,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00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40家,比“十五

12、”末增加34家,一产就业的人员大幅度减少,农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数在上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0.54:1提高到2010年的1.1:1。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水稻、小麦、玉米、畜禽、水产等十大主导产业正在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群化的方向迈进,比较效益和特色经济发展日益扩大。2010年全省年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产业集群达90个,产业化经营正由散状经营向集群园区聚集。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面完成了总投资189亿元的14项治淮骨干工程,对1330座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淮北大堤保护区、蚌埠和淮南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通过

13、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累计投入近4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20多万亩,建成“村村通”公路6万公里,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光纤通信线路、电话、互联网通达所有行政村,防汛抗旱减灾效益明显,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成绩显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7.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因灾减产的波动性大为降低。五是民生工程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统筹取得较大发展。开创性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853.8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历史性地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延伸,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城镇化率由35.5%提高到43%以上。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实施了

14、“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立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1930个、示范镇202个,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迈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以上变化充分表明,安徽农业发展正从量的积累逐步实现质的提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四、“十一五”安徽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效一是农业科技支撑引领能力持续增强。全省农业科技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主持国家科技计划课题100多项,实施了粮食丰产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大科技专项及一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15、,增设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攻克了甘蓝型油菜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茶叶清洁化生产线等一批技术难题,培育主要动植物新品种(配套系)286个,粮丰工程为我省粮食总产“六连增”、“三超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农业生物、信息、先进设施与装备等高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显现,设施栽培面积184千公顷,农业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59.4%。“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领域共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2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300多项,申请专利3000多项。二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显成效。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新建涉农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建设了一批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16、功能实验室、试验站,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引进培养了一批较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组建了农业院士工作站,启动建设了21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和16个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78个功能研究室和100个综合试验站,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新建农业科技园298个,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芜湖农业科技园进入国家行列,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初步形成。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组织等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是产学研结合日趋紧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全省市、县各级政府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出台了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重点科研单位,与全省50多个市、县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联合日趋广泛紧密,共建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量涌现,两系水稻、茶、休闲食品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