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政治备考总结人教 .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179499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科综合政治备考总结人教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文科综合政治备考总结人教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科综合政治备考总结人教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科综合政治备考总结人教 .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年文科综合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2005年高考政治非常注重教材知识,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考查基础知识;试题以现实生活的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关注现实,不避热点,充分体现国家意志,表现为材料从社会来,能力从知识来,答案从教材来。在2006年的备考中,教学内容基本不变,高考的难度不能再降低。因此,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一、夯实基础,宏观驾驭,构建知识体系。第一,对照考试大纲梳理知识。把高考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认真地进行梳理,弄懂、吃透每一个知识要点,做到广度上不留知识空白,深度上不留疑难问题。第二,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理和重组,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体系,将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要求学生

2、复习必须立足于课本,熟练掌握教材所涉及内容,指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串通、综合起来,形成网络加以强记。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考来考去,也不过是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运用和理解罢了。如果我们能够对课本上所学的这些知识做到融会贯通,那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遇到什么题都可以从容应对。所以复习中首先应该回归课本,通过列知识结构图表对原来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这既有利于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考虑的更准确、更全面。具体做法:一是仔细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能完整地表述原理内容,并注重文字上的准确性,消除学生似是而非的感觉。二是按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

3、治常识顺序记住各部分的知识点,重难点及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构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科知识树,各部分知识纵横贯通,精简浓缩。三是对学习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观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今年高考的第24题,直接考查经济效益,25题股票价格公式,26题银行的主要业务,32题政体与政党制度的典型国家,39题的第二个问如何发展现代农业(4*4+12共占28分)这些问题不太需要思考,抓住了基础这28分就一分也不能丢。对于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将伴着他们走向成功。二、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热点与现实。政治题都是以热点作为背景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素材多是

4、关系近几年国家发展具有连贯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时政热点,对热点本身,热点与教材的内在联系、热点与学生思想实际多角度剖析。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收集和选择有价值的背景资料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判断发生的原因,产生的结果,拓宽视野,让学生对热点不陌生,既提高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又提高了实效,减轻了4月末集中时政复习的压力。今年考查的时政热点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消费税调整,生态问题,德国大选,个税法调整,十一五规划,阿扁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青藏铁路。在平时教学和时政复习中这些热点无一漏网,学生看到这样的背景很舒服。我们的经验是搞时政复习千万不能只集中,要化整为零,在绵绵细雨中滋润,让时政内容溶入他们的血

5、液。而且时政部分的复习不能太长,两周即可毕竟时政只是载体,不能在关键时刻冲淡了主题。更不能就时政只讲时政。三、学会审题,提高答题效果学生普遍存在审题能力差,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知识迁移能力差,分析、归纳能力欠缺以及不能恰当运用政治学科术语。在日常学习中严抓审题和答题的训练,不能跟着感觉走,做了如下尝试第一步,审题。首先,审范围,弄清对回答问题所依据材料的范围和所需要知识点是属于哪部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进上步明确属于哪一单元、应用哪一原理。如今年的39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材料,第一问:结合材料说明当地政府所履行的国家职能。很明了,这是政治常识第一课中关于我国国家

6、职能部分,国家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而题中指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方面的职能,那就显然是对内职能中的经济职能。第二问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设问直接指向经济常识,第四课的关于发展农业部分(两高一优农业);第三问不用看也都知道一定是哲学常识,但问的是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学生如果只看到哲学道理,那就吃大亏了,因为问得很具体,就要求回答从实际出发的道理。这也是近两年高考政治部分设问切口非常小的表现。所以要求学生对试题指向的范围一定要非常准确。第二步,研读材料。在高三下半学期,我们应对大题提出的口号是“题读百遍,答案自现”。带着对题目范围和指向的分析,认真阅读材料根据试题所设

7、置的新的情境、提出新的具体的要求,在自己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选出相关知识,并根据题目要求具体运用。39题第一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当地政府所履行的国家职能,如果只从教材出发,那只能是很空范或者是题不答意,顾左右而言他。第三步,组织答案。在上两步的基础上,要求先答原理,再结合材料,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运用政治术语。否则也只能言之无物,洋洋洒洒,天马行空,不得要领。今年在备考中,把三轮复习调整为二轮复习,狠抓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求学生既能一课一课的往下背,提到一个考点学生能够说出是第几课第几节,以及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么办。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求学生能就一个问题拓展,做到对

8、知识真正内化和理解,能举一反三。例如,在复习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时,就产品的质量即商品的使用价值问题,把使用价值,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价值规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信誉与形象,市场交易的原则,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对外贸易等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二轮复习,师生都受益匪浅。同时缩短了时政复习时间,以往大概用一个月去搞时政内容,学生手中有一本书嫌不够,老师还多方查找热点,并打印下去,让学生背时政内容,还给学生印政府工作报告。这段时间冲淡了基础知识,甚至扔掉教材。我们备考的经验是,15天必须完成时政,还

9、要与教材相结合。不能舍本逐末。今年的备考我认为还是有欠妥之处。表现为1、教材处理有些知识点不细,比如:高考中的第41题的第六问简述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种基本实践活动的关系,8分的题,而且是直接考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在复习中只是明确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二者各自的作用,并未把二者的关系放到上起,而在时政复习中也很少涉及到科学实验。虽然该题答教材中二者的作用就可以得4分或以上,但这也体现出深挖教材的能力不够。2、要求学生做得多,检查督促力度不够,有些流于形式。比如,一轮复习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按要求把每课都背下来,但种种客观的主观的理由没能完全检查到位,老师的得过且过影响到学生,有些学生看老师,老师抓得紧,他就努努力,老师要求十分,他做八分,老师要求八分,他也就只能做五六分。我觉得年龄越大“看、盯、守”的耐心越不够。二轮复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主动学习的学生知识点的串连就好一些,否则就差,老师的督促还是很不够。对作业的要求也不够严。后期批改量大,有些同学不做大题,并不是每次都找出来,并查明原因,也导致他们更加放纵自已。 可能还有很多不足,待日后想起再与同组老师共同改进。-2- 第二教育网精品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