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179155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高考考点1、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2、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当然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只有抓住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且只有在实践活

2、动中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1)人类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2)一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经验),一个间接经验(从他人那里主要是书本上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二者最终都源于实践。3、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3)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各有其特性,一定要运用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还因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4)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知识,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同时,必须要积极参加实践,用所学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坚持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受人的意识支配,否定了旧

4、唯物主义把实践看成完全自发的活动的观点;又坚持实践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变化的客观过程,否定了唯心主义实践是纯主观活动的观点,把能动性、物质性结合起来,看到了两方面的辩证统一,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科学解释了实践的含义。4、实践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的关系(1)区别:实践客观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或认识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因为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实践的能动

5、性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的本质。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能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有目的的创造是实践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2)联系: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依赖于客观。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的。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前者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如果夸大第一特征,否认第二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如果夸大第二特征而否认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5、澄清对“实践

6、”认识的几个误区误区一: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误区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

7、,导致失败。误区三: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谈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这要具体分析。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6、物质与实践的关系物质与实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哲学概念。二者的区别是:(1)含义不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见,物质是指客观世界本身,它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实践则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人类活动。(2)特性不同。哲学的物质概念,高度概括了离开人

8、的意识、并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的共同点,既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人类活动,其特点就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及普遍性等特性,是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的桥梁、纽带。(3)相对应的概念不同。物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属于唯物论的范围。实践是相对于认识而言的,属于认识论的范畴。(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科学揭示,指明了人们认识的对象,指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前提,指明了物质范畴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人们正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容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

9、哲学所揭示的实践则是自在世界(又称天然世界,它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又包括人类产生之后但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指人化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创造一个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二者的联系是:(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是其实践观的前提和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2)无论是哪一种实践活动都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同时,由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用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实践的客观结果当然也是

10、物质的。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靠群众,才能有所作为。8、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1)区别: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改造世界是指改造客观

11、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联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9、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1)区别: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的地位。(2)联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

12、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四、重要原理阐释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2)原理:实践决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3)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

13、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5)运用举例: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相互关系原理(1)基本原理:两者辩证统一。互相区别:直接经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特别是前人、别人总结实践经验写在书本上的科学理论知识。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和流的关系。在我在为间接经验的,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就知识的总体来讲归根到底

14、都是从实践中来的;间接经验也是从直接经验来的,间接经验如果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知识,它又过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发展直接经验。(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又要学习间接经验,掌握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热爱读书,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最好方法。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1)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2)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们群众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

15、动力。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具体说,一方面,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工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4)错误倾向: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5)运用举例:胡锦涛在建党82周年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