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8169692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ppt(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runnstrom技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叶海霞 神经发育学疗法 NDT 之 1 重点 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Brunnstrom评估方法Brunnstrom技术临床应用 2 一 概述 SigneBrunnstrom 瑞典的物理治疗师 认为 脑损伤后中枢神经失去了对正常运动的控制能力 重新出现了在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 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依次经历6个阶段 级 3 Brunnstrom技术基本点 在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 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 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 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

2、重新组合 4 Brunnstrom技术基本点 肢体的共同运动和其他的异常运动模式是脑损伤患者在恢复正常自主运动之前必须的一个过程 因此 恢复早期可以利用这些异常模式帮助患者控制肢体的共同运动 最终达到自主控制 5 二 脑损伤患者的运动模式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原始反射 6 1 联合反应 定义 指脑损伤患者 即使患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 但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 其兴奋可波及到患侧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反应 不随意志控制的异常反应 痉挛程度越高 联合反应就越强 还与健侧运动强度有关 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7 联合反应 根据两侧肢体的运动是否相同又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3、8 联合运动 Associatedmovement 与联合反应 Associatedreaction 联合运动两侧肢体相同的运动 通常在要加强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精确性或非常用力时才出现 见于健康人 打羽毛球 网球或乒乓球时非握拍手的动作 9 2 共同运动 又称联带运动 是脑损伤常见的肢体异常活动当患者活动患肢某个关节时 相连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 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上肢 举起手臂时最常见到屈曲 伸展共同运动下肢 站立和行走时最易见到屈曲 伸展共同运动 10 2 共同运动 无论从事哪种活动 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强度都相同 且无选择性运动 即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

4、种固定运动模式 在用力时共同运动表现更为明显 11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 肩胛骨内收 回缩 上提肩关节后伸 外展 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 前 腕和手指屈曲 手抓同侧腋窝前 12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 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 内旋肘关节伸前臂旋前腕和手常为伸腕 屈指 坐位时手伸向两膝之间 13 下肢共同运动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髋关节内收 内旋膝关节伸踝跖屈 内翻脚趾跖曲下肢屈曲共同运动髋关节屈曲 外展 外旋膝关节屈曲踝跖屈 内翻脚趾背伸 14 2 共同运动 15 3 原始反射 定义 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 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 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 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1岁以后逐渐

5、消失 当脑部受损后 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 成为病理性反射 16 3 原始反射 1 同侧伸屈反射 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 2 交叉伸屈反射 如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 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 3 屈曲回缩反射 刺激伸趾肌可引起伸趾肌 踝背伸肌 屈膝屈髋肌 髋外展外旋肌收缩以逃避刺激 上肢表现为刺激屈指屈腕时 17 3 原始反射 4 伤害性屈曲反射 当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 肢体出现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 5 紧张性颈反射 STNR ATNR 6 紧张性迷路反射 7 紧张性腰反射 18 3 原始反射 8 正 负支持反射正支持反射 positivesuppor

6、tingreflex 在足跖球部 足低前部 加以适当的压力时 如果将施加压力的手缓慢收回 受刺激的下肢在伸肌反射的作用下会随着收回的手产生运动 恰如受到磁铁的吸引一样负支持反射 negativesupportingreflex 当牵拉伸趾肌时能有效地引起伸趾 伸踝 屈膝以及髋的屈曲 外展 外旋 在个体的正常发育过程中 正支持反射是婴儿站立和行走的先决条件 该反射使下肢能承受体重 从而允许另一侧下肢屈曲 屈曲下肢的反应也称为负支持反射 19 三 Brunnstrom评定方法 Brunnstrom将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分为六期 级迟缓 无任何运动 级出现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出现痉挛 级痉挛加剧 可

7、随意引起共同运动 级痉挛开始减弱 出现一些分离运动 级痉挛减弱 分离运动增强 级痉挛基本消失 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20 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 21 Brunnstrom偏瘫下肢功能评价表 22 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 23 24 标准12级偏瘫功能评估 Brunnstrom评定 25 上肢 26 1 联合反应 触摸患侧胸大肌有无收缩无 不充分 有 充分 1 27 2 随意收缩 触摸胸大肌有无收缩无 不充分有 充分 2 28 3 协同运动 观察指尖能到达何处不能不充分 乳 脐 充分 脐以下 29 4 协同运动 观察患手指尖能抬举到何处不能不充分 乳头以下 充分 乳头以

8、上 30 3 4 协同反应 一项不能 另一项不充分 1两项均不充分或一项不能 另一项充分 2一项充分 另一项不充分 3两项均充分 4 31 5 手触后背 注意动作要一次完成 躯干不可有大的扭动不能不充分 至体侧或超过体侧但不充分 充分 距脊柱5cm以内 32 6 肩前屈90度 注意肘屈曲小于20度 肩关节水平内收外展小于10度不能不充分 5 55度 充分 60 90度 33 7 前臂旋前 注意肘关节屈曲90 10度的范围 肘要紧贴体侧不充分 不符合要求或小于45度 充分 50 90度 34 5 6 7 期的试验 一项充分 1两项充分 2 35 8 伸肘位侧方上举 注意上肢不得从横位向前超过20

9、度 肘屈曲要小于20度不能不充分 0 55度 充分 60 90度 36 9 肩关节前屈 要求肘关节屈曲小于20度 上肢向侧方展开小于30度不充分 125度以下 充分 130以上 37 10 肘伸位旋后 要求肘屈曲不得超过20度 肩关节前屈不得小于60度不充分 不符合要求或旋后小于45度 充分 50 180度 38 8 9 10 期的试验 一项充分 1两项充分 2三项充分 3 39 11 速度试验 要求上举时肘关节屈曲不得大于20度 肩关节上举不得小于130度 先测健侧不充分 健侧1 5 2倍以上 充分 健侧1 5倍以下 40 预备试验 第11级试验不能进行时 作此项试验坐位 肘伸直 将上肢向侧

10、方水平外展计量尽快反复10次的时间要求肘屈曲小于20度 肩从侧位向前小于20度 肩上抬60度以上判定标准同11 41 速度试验 期的试验 期试验三项均充分 速度试验亦充分则为 42 下肢 43 1 联合反应 内收 观察患侧下肢有无内收动作或内收肌群的收缩无 不充分 有 充分 1 44 2 随意收缩 触诊内收肌群有无收缩不充分 无 充分 有 2 45 3 伸肌协同运动 观察膝可伸展何种程度 以膝屈曲角计 不能不充分 25度以上 充分 20度以内 46 4 屈肌协同运动 观察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能不充分 5 90度 充分 90度以上 47 3 4 协同反应 一项不能 另一项不充分 1两项均不充分或一项

11、不能 另一项充分 2一项充分 另一项不充分 3两项均充分 4 48 5 直腿抬高 观察髋关节运动角度不能不充分 5 25度 充分 30度以上 49 6 膝关节屈曲 使脚在地面向后滑动 膝关节屈曲大于100度 要求脚不离地面不充分 不能 充分 可能 50 7 踝关节背屈 踝关节背屈5度以上不充分 不能 充分 可能 51 5 6 7 期的试验 一项充分 1两项充分 2 52 8 踝关节背屈 作踝关节背屈动作不能不充分 能在柘屈范围内 充分 5度以上 53 9 踝关节背屈 髋关节屈曲60 90度膝关节屈曲小于20度做踝关节背屈动作不能不充分 小于5度 充分 5度以上 54 10 髋关节内旋 髋关节屈

12、曲60 90度膝关节屈曲90 10度观察髋关节内旋角度不能不充分 5 15度 充分 大于20度 55 8 9 10 期的试验 一项充分 1两项充分 2三项充分 3 56 11 速度试验 要求内旋在20度以上计量髋关节内旋10次所需时间健 患对比不充分 健侧1 5 2倍以上 充分 健侧1 5倍以下 57 下肢预备试验 站立位髋膝保持伸展做快速踝背屈动作足跟不离地面 背屈5度以上测量脚尖叩击地面10次所需时间与健侧对比1 5倍以下为充分 58 速度试验 期的试验 期试验三项均充分 速度试验亦充分则为 59 综合判定表 60 61 四 Brunnstrom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技术核心 早期充分利用一

13、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 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 正常 异常 引导 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 最终脱离异常运动模式 逐渐向正常 功能性模式过度 评估的项目同样也是康复治疗的手段 62 治疗方针 1 经常重视运动感觉 2 早期患者在床上肢体摆放位置 3 利用共同运动模式 4 促进分离运动 5 最后达到随意完成各种运动 63 一 心理方面的治疗与支持 让患者树立信心 取得患者信耐不要求患者做无法完成的事情治疗按计划进行 与病人讲话要简洁 64 二 床上姿势和床上训练 床上姿势1 下肢屈肌姿势 髋外旋 外展 膝屈曲 力学重力 神经共同运动2 下肢伸肌姿势 髋内旋 伸展 膝伸展 足下垂3 上肢良性姿势上肢下垫

14、枕 防止肱骨上部过度外展 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4 下肢良性姿势膝下垫小枕 保持髋膝的轻微屈曲 膝外侧垫一软枕防止髋外展 外旋膝踝 在足底放一方垫防止足下垂 65 床上训练1 由被动到主动助力运动2 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训练 双手交叉 3 俯卧位训练 能有效抗伸肌痉挛 4 诱发踝背伸运动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 66 A 早期以诱发共同运动为目的 卧 坐位 屈髋屈膝等长抗阻练习引发踝背伸 然后逐渐减少屈髋膝的角度至膝伸直位踝背伸训练 B 利用Bechterev屈曲反射 下肢 刺激伸趾肌或被动屈曲足趾诱发下肢出现共同运动上肢 刺激屈腕 屈指肌收缩时 屈肘肌和肩后伸肌也发生反射性收缩 C 利用冰刺激激发足背

15、屈肌 然后被动屈曲踝关节诱发踝背伸D 手指快速叩击足背外侧 促进踝背伸E 缓慢擦刷 持续30秒 足背外侧 67 三 坐位躯干 颈 四肢训练 尽早完成由卧位到坐位的训练十分必要 有利于改善体位平衡 增强躯干控制能力 有利于医患在较为平等的环境下交流 有利于治疗者的操作 有利于诱发上肢运动 68 三 坐位躯干 颈 四肢训练 1 坐位躯干平衡训练 倾斜现象 诱发平衡反应 2 前方倾斜及躯干向前方屈曲3 躯干旋转 头看前方 4 头和颈的运动 利用头部运动可诱发肩胛带运动及肩部运动 69 四 各部位的训练方法应用 Brunnstrom 级 利用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Brunnstrom 级 矫正共同运动

16、使正常运动从共同运动中脱离出来 参见Brunnstrom评估动作 70 Brunnstrom 期患者促进伸肘反应 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 在仰卧位促进伸肌群的收缩 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使头转向患侧 降低屈肌群的张力 增加伸肘肌群的张力 前臂旋前促进伸肘 旋后促进屈肘 利用紧张性腰反射 即躯干转向健侧 健肘屈曲 患肘伸直 轻扣肱三头肌肌腹或在皮肤上擦刷 刺激肌肉收缩 治疗师与患者面对面双手交叉相握做划船样动作 通过联合反应诱发伸肘 举例1 71 Brunnstrom各阶段手的训练方法 Brunnstrom 阶段 利用健侧活动施加阻力诱发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Brunnstrom 期 促进分离运动 促进手指伸Brunnstrom 期 加强手随意运动 抓握 对指等功能 Brunnstrom 期 加强手协调性 灵活性 耐力 精细活动等 72 下肢训练方法举例 1 屈曲共同运动的诱发 联合反应 对健侧做足趾屈加阻力 头面向健侧 2 伸肌共同运动的诱发 联合反应 对健侧做足背屈加阻力 头可转向患侧 3 下肢外展内收的引出方法 73 重点 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Brunnstrom评估方法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