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创新核心知识点归纳必修3.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159123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创新核心知识点归纳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创新核心知识点归纳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创新核心知识点归纳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创新核心知识点归纳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创新核心知识点归纳必修3.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

3、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4、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1)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2)特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原因】(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5、的重要性(地位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D、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途径(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