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二政治第二阶段考试理.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158716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高二政治第二阶段考试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甘肃高二政治第二阶段考试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甘肃高二政治第二阶段考试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高二政治第二阶段考试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高二政治第二阶段考试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水市一中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政治(理科)一、单项选择(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 A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 C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 D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这说明他 A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2、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A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5人类积极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 A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B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D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有的形态和内部结构6人们能够按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表

3、明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 A B C D7“大灾过后必有大疫”。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采用各种手段防疫灭菌,逐村挨户帮助群众掌握防护常识和操作手段。这突出表现了 A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 B做、行动就是改造世界 C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具有预见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的活动具有创造性8“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4、9锯条锯木,其温度在升高;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在这些热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大量实物粒子无规则的运动。这说明 A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 B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一定相同 D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10毛泽东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里的“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指A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方法C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坚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11下列关于事物现

5、象与本质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A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和片面,本质是事物的整体和全面B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变的C现象可以被人们直接感知,本质不能被人们认识D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12“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只有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用。”这意味着A感性认识是没有用的B真理、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C对事物本质的错误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不大D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理论可以决定人们的活动1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B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C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各种必要条件

6、D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1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B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C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D参加实践15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毕竟是属于事物现象方面的东西、表面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表面的东西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我们把这种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方法称之为A由表及里 B去伪存真 C去粗取精 D由此及彼16“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这两句名言的共同哲学寓意是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人们开动脑筋,就能获得理性认识 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现象中的重大作用 D思考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起重大作用17“感觉到了

7、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告诉我们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 B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C只有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过程D要对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抓住事物本质18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这主要是因为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C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要通过实践的检验19下列过程属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是A制订“九五”计划的过程 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C李四光发现我国地质成油规律的过程D根据李四光的理论,我国相继开发大庆等油田的过

8、程20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因为 A物质世界是无限广大的 B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C物质世界是多层次的 D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21江泽民同志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也表明我们党领导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段话表明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总是有错误的B我们党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C认识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 D认识来源于实践2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是由 A事物的变化发展B世界的物质性 C事物的客观性质 D

9、物质运动的绝对性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旧的经济体制为对象。这个“对象”属于A自然物 B人工制成品 C人的思想 D社会关系 24承认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不能否认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是因为 A物质根源于意识 B意识决定物质 C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5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引进来”与“走出去”说明实践具有A社会性 B历

10、史性 C国际性 D客观性 26在下列说法中,能科学说明实践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一种充满理性的认识活动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就是行动、行为 D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7电视剧刘罗锅中有这样一句话:“老百姓是那定盘的星。”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人民群众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A B C D28我们应当追求的世界观境界和人生观境界分别是A实现书本与实际的统一;实现个人与他人的统一B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统一C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

11、一D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群众的统一29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这段话说明A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文明 B生产实践活动是认识的主要来源C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0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必须 立足已知事实 突破规律制约 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以科学理论作为想问题的出发点 A B C D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辨析:学习与实践都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来源。(10分)32简答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

12、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15分)33论述题:草地作为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部分,具有净化空气、清洁水源、保持水土、防尘护沙、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方面的功能。但目前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草地被大量开垦,加上过度放牧,掠夺式破坏,草地鼠虫害日益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西北地区出现的沙尘暴以及华北地区出现的风沙天气,均与草地退化密切相关。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5分)天水市一中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阶段考试答题卡政治(理科) 座位号_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10分)32(15分)33(1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