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浅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150920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教学浅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政治教学浅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政治教学浅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教学浅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教学浅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因此,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代在进步,教育要发展,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当前就是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因其自身

2、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那么,思想政治课教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一、激发学生学政治课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都有重要作用。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排除干扰,提高效率。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也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正因为这样

3、,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并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创造。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于指导学生的行动,还在于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形象的体态、恰当的比喻、严密的推理、高昂的激情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具体生动、活泼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自觉学习,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获取知识。政治课是理论性很强、学习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大胆启发学生发表自

4、己的见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创,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感情交换思想,鼓励学生反驳反问,补充或更正教师的意见,并随着教材知识体系的不深化而不失时机地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量思维,对学生的偏见加以引导,对学生的错误加以纠正,对学生的优点加以表彰,使师生情感在互动中起作用。这样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师生情感流畅,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渡过,知识的重难点在师生的共同探讨过程中由大家去揭示和完成,因而学生普遍感到懂得快,记得牢,印象深,学习兴趣必然持久而深刻,从而学生心灵得以启迪,以获得知识,学会做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

5、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突破答案的单一性,形成开放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开放型教学要求政治教

6、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

7、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实施正当防卫同犯罪分子作斗争”这一目的内容时,需要讲授正当防卫的含义,若直接照本宣科给学生读书中的定义则会显得枯燥乏味,不精彩。针对这一内容,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为同学们播放一段一起调查案的录像,介绍的是一公民为制止小偷的不法侵害而采取典型正当防卫行为。在播放完这段录像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思维上极为兴奋,这时我抓住时机,巧妙提问:这位公民是在何种情况下实施防卫的?其防卫的目的是什么?这种防卫行为有无社会危害性?要负刑事责任吗?因我所提的这些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发人深思,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8、,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从形象到抽象,学生对所提问题认真地一一作答,使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们轻松掌握和理解了什么是正当防卫,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所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就是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支持。 三、跨越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超链接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对

9、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来源于具体科学,对具体科学又具有指导作用。但从文理分科时期起,哲学就被人为地划归于人文学科。这种不合理的划分,在形式上便将哲学和具体科学割裂开来,使得哲学的基本理论失去了必要的载体,使政治教学变成了纯粹的理论说教。 在哲学常识的教学中,应大胆实践,打破学科界限,比如:在讲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一原理时,可以列举生物中学生刚学过的内容“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物质的基础,原生质是由C、H、O、N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元素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均统一于物质的事实。”使学生理解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又如,用“生

10、命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的”帮助学生理解有关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在学习联系的观点时,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相统一”来启发学生,效果很好。当讲到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时,学生已能独立完成如下的例证: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种成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通过复杂的关系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同种生物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协调,捕食与防御,共生、共栖、寄生的复杂关系。 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尖端科技的发展,

11、国内外时政大事,社会热点等永远是政治课教学举例的不竭源泉。这就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既不能离题太远,喧宾夺主,又不能成为一言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各科学生的进展情况,把学生刚学的知识拿来从哲学角度分析,学生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对知识能做到双重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四、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内容,改变考核、评价制度思想政治课的闪光之处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政治教学应该增加实践内容,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将课内外的观察、思考、学习结合起来,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不是在课本中,而是在生活中,只有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和洞察力

12、的人,其创造性思维才具有实质性的内涵,才不会使自我迷失在课本知识之中,也才能真正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长期以来,政治课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影响了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要对政治课进行改革,必须要对其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可采取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除期中、期末书面考试之外,平时遵守纪律、参加活动、撰写小论文等都应予以恰当的评分,从而对学生有一个综合的评价。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将有助于学习的功利性的淡化,进而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政治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