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1必修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148764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1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1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1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1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1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号3课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型授新课时间教学目标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个方面,说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它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使学生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信念。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板书设计第二课、第一节、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二.其它分配方式三.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步骤教 学 内 容教材处理意见时间分配复习导入讲授新课

2、小结1.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 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关系如何(决定)?我国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要求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 什么是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理解按劳分配含义,注意两点: 按劳分配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在其它所有制关系下从事劳动而获得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如个体劳动虽是多劳多得,但不属于按劳分配。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

3、社会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思考1:在公有制范围内能不能不劳不得?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思考2: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归纳:因为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是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迄今为止,一切剥削阶级,无论是奴隶主、封建地主,还是资本家,之所以能够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都是由于它们独占了生产资料这个在生产中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而失去生产资料的

4、广大劳动者只能处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从而排除了任何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劳而获取得经济收益的可能,使分配可以按照有利于劳动者利益的原则,即以劳动作为惟一尺度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必要性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外,还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数量,正如恩格斯所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在原始的公有制下,由于生产力极低,可分配的消费品数量极少,只有在实行大体平均的分配,才能使公社成员得勉强维持和延续后代,否则将导致公社成员大

5、量死亡,极大地影响公社共同体的生存。因此,产品大体平均的分配,就是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体现原始社会公有制的要求,符合公社成员共同利益的唯一可行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强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个方面的需要,所以还不具备实行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时,勉强去搞按需分配,必然变成平均主义,这只能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妨碍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A.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因而劳动者能够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存在着

6、明显的差别。这就是说,由于社会主义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它必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留着旧社会的痕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虽然已经消灭,但它们这间的重大差别依然存在。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B.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谋生的手段,人们还要靠劳动来取得收入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收入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自己生活的好坏,这样,人们自然要求把自己的劳动同劳动收益联系起来。可见,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别,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只能按劳动分配。思考3: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会导致什么结果?这是平均

7、主义的表现。平均主义必然养成“懒汉”,导致人人不努力工作。从一个社会来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性因素,如果人人都没有劳动热情,都不愿意多付出劳动,这个社会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平均主义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普遍的贫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必须清除几千年封建社会残留下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提倡多多,少-少,不-不。实行按劳分配的优越性(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上所述,从实行按劳分配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及

8、优越性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其它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含义: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已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个人收入。特点:思考4:想一想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个人或家庭占有社会将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所得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客体是个人消费品 收入不仅仅用于个人消费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与按劳分配不同。这是因为,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对公有制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离开了公有制和联合劳动

9、,便不存在共同所有的产品,也就根本谈不上按劳分配。个体劳动者的收入虽是劳动所得,但是,他们是自产自得,即按照自己产品的价值,直接从市场取得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和上交税金外即为自己的劳动收入。)个体劳动者一般不剥削他人,但他们的个人收入不仅与自己的劳动相联系,而且受他们拥有的生产资料多寡优劣的影响,这与按劳分配也是根本不同的。 判断:个体劳动所得是(BCD)A.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 B.劳动收入C.非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 D.与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政策: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制经济。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到国家的保护。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

10、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机器设备,技术等。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形式: 资本要素收入 技术、信息要素收入 土地要素收入 劳动力要素收入 判断:下列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I.目前在我国,债券和股票市场发展都很快,不少企业或个人持有股票或债券。凭股票或债券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本)II.兄弟二人各承包了本村的五亩菜地。哥哥按老办法种菜,弟弟则精耕细作,彩了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结果,弟弟菜地产量和收入都大超过了哥哥。兄弟俩的收入差异主要是哪些分配要素造成(ABD)A劳动投入 B.资金投入 C.土地投入 D

11、.技术投入 III.江泽民指出:“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表明:(ABC)A.按劳分配不再是我国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惟一形式B.我国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向多元化分配方式发展C.国家提倡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D.按资本和技术分配有利于扩大内需材料一:中国科技大学6名学生参与研制的中文语言合成技术,可与IBM国际语音识别技术媲美,由此诞生了我国首台“能听会说”汉语的电脑。他们得到了总计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思考5:这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你认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归纳:技术。有利于激励科技人员不

12、断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力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人生价值。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回答:思考1。其一,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应该得到社会保障;其二,有劳动能力但下岗的人也应该得到一定社会保障。3.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理论依据: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我国的分配制度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b1B

13、b2b3a1A a2a3思考6:映射关系图形:从集合A到B的映射 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提高经济效率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意义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还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必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而且按劳分配为主体,才有效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样,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也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

14、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承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是合法的,使生产要素的贡献成为确定收入份额的依据。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体制,一方面能激励要求投入者更多地投入的积极性,如在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中,劳动者即可以取得按劳分配的收入,又可以取得按资分红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激励要素使用者节约的积极性,因为作为商品买入的生产要素,都必须按照市场购买价格支付一定的报酬和代价,这样,就可以形成投入和产生的高效率,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思考8:在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